阿来——讲那么多道理,不如做有趣的人
阿来,出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以及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他的文学创作成果丰硕,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云中记》,中篇小说《蘑菇圈》,以及散文集《西高地行记》等。其中,《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而《蘑菇圈》斩获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尘埃落定》被选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充分体现了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阿来的小说中散发出藏文化的气息,但是阿来并没有囿于藏民族情感的表达,而是展现出本民族视野之外的超脱性。他以世界性胸怀关注藏族聚居区的发展,传递着全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观。
人物解读
角度一:天赋与努力铸就文学之路。
阿来小时候没想到自己会当作家靠文字吃饭,他闯入文学境地是无意的。年轻时他是乡村中学教师,志趣在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身边有一帮同龄的年轻教师,学数学的、学化学的、学地理的、学英文的,独独没有学中文的,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写作。
一到星期六,朋友们每人出几毛钱到小县城小镇的饭馆里,喝着廉价的酒,吃点便宜的菜,朋友都会把习作小说、诗歌拿出来,借着酒兴朗诵,然后问:“看我写得怎么样,请大家评判!”而阿来在读古典文学,经常“口出狂言”说:“你们写得不好。”于是大家打赌“阿来能不能按我们的方法,按自由诗的方法也写两首”。
年轻好胜的阿来,晚上回去就“把日记改写了”两首《振响你心灵的翅膀》和《母亲,闪光的雕像》。第二次喝酒时拿出去,得到一致肯定,“确实比我们写得好,我们帮你投稿”。过了一个多月,终于有个“录取通知书”到了,是给阿来的。那一年,阿来23岁。
1994年,阿来在新买的电脑上,敲下了《尘埃落定》的第一行字。
角度二:一边读书,一边到现场印证。
阿来的自学能力非常强,他的家里堆满了书,即便是出差或讲学,也总是随身携带着研究书籍,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阿来看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他常常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来印证书中的知识。“我植物学的段位很高,研究了植物学,就带出了地理学,为了搞清楚植物的来龙去脉连带学了气象学。”在上海的早晨,他沿着淮海路向东行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思考着建筑背后的历史。当他看到满街的树影时,他会用植物学的眼光来解读这些树木,感叹这些悬铃木来自欧洲,而将它们称为“法国梧桐”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阿来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上,更成为了他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他认为,自然是文学的源泉,是创作的灵感所在。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元素随处可见,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他自豪地说:“我拥有一个巨大的写作领域,这里没人书写,在这个领域中我就是王。我把文学当作终身事业,我基本按照自己的心愿达成了目标,这就是世界对我最大的奖赏。”
角度三:用脚和笔丈量世界。
多年来,阿来常常行走在川藏地区,穿梭于雪山之间,抬头仰望苍穹、俯身近观花草生灵,在故乡的土地上领略“一花一草一世界”的生命奥义。“我走向了宽广的大地,走向了绵延的群山,走向了无边的草原。那时我就下定了决心,不管是在文学之中,还是文学之外,我都将尽力使自己的生命与一个更雄伟的存在对接起来。”阿来说。他用脚和笔丈量世界、丈量内心,他与他所钟爱的这片大地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阿来认为,“行走让我们认识世界、深入世界,这样人生才可能走向开阔,写作才可能变得精致又广阔。”
阿来在藏地的旅行中深挖文学矿藏、拓展文学空间,宏大到格萨尔史诗般的无限想象空间,精微至对两种蓝色鸢尾的观察和区分。在作家卢一萍看来,阿来是一位“旅行家”,更是一位“行者”,他在广阔的大地上奔走,努力去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
角度四: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
早在多年以前,阿来就曾表达过他无意再去渲染雪域高原的奇特与神秘,而是希望借由文学的形式越过民族与地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高原上的人与生活,书写普通人的命运故事。阿来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陌生,创造奇观,而是消解误会,传递消息,真实且真诚的书写“人”的故事。时至今日,他的观点依然在不断提醒我们,文学和小说的核心永远是人本身。
面对当今互联网文化的高速发展,在谈及网络视听产品的爆发性增长时,阿来强调,网络视听产品因其直观性,更容易诉诸感官,而往往忽视了人类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他认为,流行的消费文化也应该尽量张扬与保持住基本的伦理与审美水准。总而言之,一切文化,都应有助于人,让人类趋向高尚精神,趋向雅正审美。
代表作品
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其杰出的首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尘埃落定》采用了独特的叙事角度,以一个年轻藏族男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人评价说《尘埃落定》是中国版的《权力的游戏》,在环环相扣的氛围中,在麦琪土司的世代更替下,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聪明与愚蠢”的故事徐徐展开。
阿来凭借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文化积淀,充分运用民间文学的素材及创作手法,完美地把故事的传奇性、通俗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编织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性纠葛触动读者心弦。而贯穿全篇的神秘预言更谱写出了一曲没落土司制度的凄美挽歌,从而使作品具有独特而神秘的审美魅力。《尘埃落定》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藏族文化的传承之作。
文字摘录
1.旋风越旋越高,最后,在很高的地方炸开了。里面,看不见的东西上到了天界,看得见的是尘埃,又从半空里跌落下来,罩住了那些累累的乱石。但尘埃毕竟是尘埃,最后还是重新落进了石头缝里,只剩寂静的阳光在废墟上闪烁了。
2.风吹在河上,河是温暖的。风把水花从温暖的母体里刮起来,水花立即就变得冰凉了。水就是这样一天天变凉的。直到有一天晚上,它们飞起来时还是一滴水,落下去就是一粒冰,那就是冬天来到了。
3.聪明人就是这样,他们是好脾气的,又是互不相让的,随和的,又是固执己见的。
4.就是以一个傻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5.时间加快,并不是太阳加快了在天上的步伐,要是用日出日落来衡定时间的话,它永远是不变的。而用事情来衡量,时间的速度就不一样了。事情发生得越多,时间就过得越快。时间一加快,叫人像是骑在快马背上,有些头晕目眩。
6.当这个世界上出现了新的东西时,过去的一些规则就要改变了。
运用示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关键。作家阿来,作为藏族文化的杰出传承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在作品中融入浓厚的藏族风情,细腻描绘藏族人民的生活点滴与深厚情感,让更多人领略到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坚守文化立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弘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当不忘本源,珍视并传承自己的文化基因。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保持特色,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