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读(2023.12.22)
辩论会 服务员跳舞被骂低俗,“科目三”何以爆火?
11月28日,辽宁大连,跳擦玻璃舞的海底捞服务员,引发网络讨论。视频中,服务员与顾客手贴手扭来扭去。有网友认为舞种越来越过分,让人感到很不适。也有网友认为,可以边吃饭边欣赏舞蹈,体验感很好。
这不是海底捞服务员跳舞第一次引发争议。此前海底捞服务员跳“科目三”舞蹈(源自广西某婚礼现场多人欢歌起舞的场景)火出圈后,就有人发帖吐槽,称感到很不适。
海底捞的做法,是不尊重其他顾客吗?“科目三”爆火,是“土味文化”的又一次胜利?
影响其他顾客吃饭?
海底捞的定位是餐饮,我作为食客,抱着吃饭的想法进到一间食肆很合理,可“科目三”打扰到我进食。自由的边界是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前提,要按“受得了就来,受不了就走”的说辞,海底捞活该倒闭,各网友也别讲什么公序良序了,公交地铁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受不了就别去,把你惯的。——@网友“傅一鸣”
觉得低俗可以不去,人家这种形式现在就是火,就是受年轻人喜欢,没有什么低不低俗之说。大家每天也都挺辛苦的,来这儿吃个饭能感受愉快的氛围,再说都是顾客自己愿意点的,又不是服务员自己要跳的,有什么不妥?——@网友“-Hxral”
各门店鼓励热爱舞蹈的员工为顾客带来个性化的体验,部分门店会有互动的情况。如果让顾客感到不适,会将相关信息登记同步给对应部门,进行核实处理。——@海底捞
“土味文化”来袭?
分析“科目三”舞蹈动作,其中包含鲜明的“社会摇”元素,后者此前常被贴上“非主流”“土味”等标签。喜欢的人,一天不摇就心痒。反感的人,将它视为“审美沦丧”,是迪斯科文化在城乡接合部的产物。——@“浙江新闻”官方公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土味文化成为年轻人摆脱负面情绪的避风港,有不少官方号也加入了土味特效、土味配乐的整活大军中,这种看似猎奇叛逆的魔性表演是年轻人低成本调节自我情绪的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土味文化不应滑向审丑文化的深渊。有限度的狂欢,土味文化也可以成为多元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扬子晚报》
低俗,还是高雅?
对于海底捞这种以服务著称的餐厅来说,适度地活跃用餐氛围,满足部分消费者用餐需求可以理解,但凡事均有度,要权衡不同顾客的需求,警惕在欢乐的表演中掺进“审丑、低俗”的佐料,“猛男表演”等擦边噱头的表演更是要不得!商家若是为了噱头或利益而滑向“低俗”,引来的不会是流量,而是“翻车”。——@正义网
年轻人眼中的美是多元化的。有人爱听庄重的古典乐,有人热衷于唱rap,有人会伴着婉转的古风歌曲翩翩起舞,也有人经常练习“喊麦”,但一样的是,人们更追求情绪和个性的表达。每一种文化和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未必完全拘泥于“高雅”“有内涵”的审美观念,接纳更多元、更多样的文艺形式,了解各种流行内容在年轻人中风靡的原因,才能推出更多满足年轻人需求的文艺作品。——@《中国青年报》
【新闻写作坊】
发疯是面对情绪压力的有效解法吗?
刘恒瑞
经历过内卷、躺平、争当佛系青年后,“发疯”成了时下的流行情绪。“与其精神内耗自己,不如发疯外耗别人”成了一部分人的信条,在网上发疯,成了他们面对内耗和焦虑的一个情绪出口。发疯文学在互联网上的走红,见证了当代人无处安放的情绪。发疯是情绪焦虑的解药吗?你如何看待发疯文学?
要论“发疯文学”从何而来,恐怕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影视剧。为了体现爆发力或是人物的强烈情感,剧中往往会用大段的台词,配上演员歇斯底里的演技,试图表现出强大的情绪感染力。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发疯文学”,这仅仅是影视剧导演和演员的一个趁手技法罢了。
但现如今,互联网上的“发疯文学”已经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它不局限于文字,还渗透进了影视、游戏等文娱领域。比如2019年上映的电影《小丑》,剖析完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后,剩下的便是赤裸裸的暴力与反抗。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越发重复与机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让现代人的情绪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暂时的“躺平”只会徒增焦虑,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而《小丑》的爆火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影片中主角的怒吼与其说是在控诉,不如说是在发泄。
发疯文学的爆火并非一件好事。对普通人来说,在网上写写文字无伤大雅,但对于商人而言,它可以是有利可图的工具。越来越多充斥着血腥暴力的文娱作品被产出,然后被熟练地打上名为“人性”“反抗压迫”的包装,出现在大众眼前。凭借着视觉感官上的猎奇刺激,人们或许能暂时忘记现实,但接下来便是更多的空虚与孤独,新的情绪问题积累,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恶性循环。
但这并不代表情绪的发泄口应该被堵上。早些年出现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发泄室”就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殴打橡胶人的形式来完成情绪的发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如索尼也有专门的心理调节室,让员工的情绪能够得到释放。但这些方法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并不算高,也都需要一定的消费力。
比起发疯,寻求更积极可持续的解压方式才是面对焦虑时的正确做法,比如进行体育锻炼、与家人聊天、整理房间内务等等。
其实,上述做法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认真生活。
当你即将被现实的焦虑压垮时,不要忘了你还有自己的生活。过好一点一滴、努力缝缝补补是你还活着的证明,也是你情绪的最好去处。与其“发疯”,在网络上用文字进行暂时性的发泄,真诚地对待生活才是正解。
真正的救赎之道,其实就在生活之中。
热搜中国
又一超级工程建成
11月28日,深中通道主线正式贯通,距离明年建成通车又近了一步。该通道跨越伶仃洋,连接广东深圳市和中山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又一超级工程。据央视报道,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双向八车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通车后,不仅深圳市和中山市将进入“半小时生活圈”,还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融合发展。
日本船只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后
据中国海警官方微博消息,11月28日,日“隆祥丸”号船只和数艘巡视船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中国海警舰艇依法对其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并警告驱离。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海警舰艇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活动。我们敦促日方立即停止在该海域的一切违法活动,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全国首例“AI游戏外挂”案告破
江西警方破获全国首例利用“AI人工智能游戏外挂”非法牟利的案件,涉案金额达3000余万元。
经调查,该案件的犯罪团伙总部藏在浙江杭州,通过不断发展下线代理的方式,在多个网络游戏平台售卖这款“AI外挂”程序,下线代理则以层层加价的方式赚取差价。其涉及的罪名分别是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警方表示,“AI游戏外挂”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型违法犯罪行为,它不仅破坏了游戏本身的公平性,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网络安全风险,公安机关将继续对此进行严厉打击。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一切以孩子身体为重”
近日,北京市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儿童感染人数增多。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明确,要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健康安全,做好师生健康监测,确保师生不带病上班上课。学校对学生患病期间的作业一律不做硬性要求,不建议在患病期间赶补作业,一切以孩子身体为重。
雷军向武大捐了13亿元现金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日,武大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现金。此次捐赠主要聚焦三个方向: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该笔捐赠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
收声筒
有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不努力,说他们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加班。我认为这个说法非常不公正。就我的观察,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努力,他们的成长阶段吃了太多的苦……他们想为自己而活,年轻人不愿加班本质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进步的社会,本来就不是要让更多人吃苦。
——近日,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苏德超谈论起当下年轻人困境时如是说。
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要祝贺pdd过去几年的决策、执行和努力。谁都牛x过,但能为了明天后天牛而改革的人,并且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和牺牲的组织才令人尊重。
——11月28日晚间,拼多多股价大涨,市值相当于四个京东,并逼近阿里。随后,马云在内网罕见参与讨论并发言。
爽剧大爆炸 一场无名之辈的绝地逆袭
撰文 韩轩
小区的电梯门外,外卖员一手拎着外卖,一手举起手机盯着。在等电梯的1分钟里,他已看完了一集短剧。等餐、等电梯和等红绿灯的间隙,他都会拿出手机看短剧。现在最火的短剧《无双》8天收入过亿元,这意味着至少有100万人在1周内观看该片。这是传统影视剧不可想象的成绩。
这部没有明星、大导、知名编剧参与的全素人短剧,凭什么这么火?
《无双》的主角是被逐出家门的豪门赘婿,但他隐藏了自己“万人之上的龙殿殿主”的真实身份。在一场晚宴上,不知情的权贵们肆无忌惮地羞辱他。
《无双》设计精巧的地方在于,它一开始就告诉了观众主角的真实身份。观众一直在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反转,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
忍辱负重的赘婿其实是战神、被抛弃的妻子被总裁倒追、重生后的主角向霸凌者复仇,爆红短剧的情节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受尽屈辱的主人公终于逆袭。
“你为什么总是要做这种白日梦呢”,《无双》里的女主质问男主。
《无双》是一个颠倒森严社会权力地位的白日梦,给现实中的普通人提供了强力的情绪补偿。短剧圈提出自己的主要观众是“三保”,即保安、保洁、保姆,剧情反映了无名之辈隐秘的幻想与欲望。有人会嫌短剧土、无脑、俗气、套路化,但事实就是短剧火了。
每天,抖音都有上亿用户在看微短剧。在满足这股巨大需求的同时,短剧也掀起了一场淘金热。2023年,短剧的票房总规模达到了250亿元,接近2022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约300亿元)。
在这股淘金热的中心横店,一部又一部短剧流水线式出厂,从开机到杀青只需一周。剧情创作和影片拍摄只是其中一环,技术才是杀手锏。通过计算分析用户喜好的数据、千万级的广告投流、融资等,头部短剧公司能缔造一夜暴富的神话。
但这场“泼天富贵”的生产者,却和短剧庞大的观众一样,是无名之辈。
他们是住在35元一晚旅馆的“横漂”,是被看不起的“底层演员”,是为剧情需要跪到膝盖淤青的女孩,是一边自我质疑,一边写剧本写到“大脑蒸发”的编剧……
就像短剧里主人公的逆袭一样,短剧不仅在国内成了财富关键词,还走向了欧美和东南亚,成为了“又洋又土”的文化输出,甚至在非洲,都有家庭主妇开始书写霸总的故事。
这是一场由无名之辈掀起的土味逆袭。被技术赋权的普通人,不再忍受缺乏共鸣的电影电视剧。在手机、互联网、短视频的技术发展中,他们终于可以把自己的幻想拍出来。
智商-100,快乐+1000,一爽到底。
疯狂的短剧:谁在制造你的爽点?
撰文 韩轩
“我活了20多年,上坟下跪的次数加起来都没这半年多,膝盖总是淤青的。”钟熙说。2022年,钟熙结束韩国汉阳大学的表演学博士学业回国,开始拍短剧。钟熙有一双楚楚可怜的大眼睛,最常演的角色是虐恋短剧里的女主。被男主掐脖子、强迫跪下、挨耳光是家常便饭,观众爱看。
作为短剧新人演员,钟熙年收入近百万元。刚诞生两年的竖屏短剧,已有取代电视剧和电影的趋势。2023年,全国约有三千多部短剧上线,预计票房市场250亿元,接近2022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约300亿元)。
短剧以网络小说中常见的穿越、虐恋、战神、重生为题材,每集1到2分钟,看一集要花1块钱,单部票房最高可达上亿元。2023年,“土味爽剧”迎来大爆炸,甚至在东南亚、欧美也备受欢迎。
常被吐槽无脑俗气的短剧,在算法的加持下破茧重生,成了当今最热门的财富关键词之一。
每5分钟要扇1次耳光
2022年11月,第一次踏进短剧剧组时,学了近十年表演的钟熙蒙了,她没想到有一天导演的摄影监视器可以竖起来,剧本是网络小说改编的,一集只有一两分钟。一部电影要拍几个月甚至几年,而短剧只需5到7天。
短剧《顾少的隐婚罪妻》第一集里,霸道总裁的女友生病躺在医院,霸总竟叫护士从自己的妻子身上抽血,然后输给女友。钟熙饰演的就是这个被欺负的妻子,这位妻子小时候遭受过校园霸凌,霸总保护了她,因此她爱上了霸总,签订了屈辱的供血协议。
钟熙后来演的比较多的类型也是虐恋,每几分钟就要被掐一次脖子,有次她演的女主经历了胃癌和被砍掉手指等28个事件。“长这么大,我就没见过这么惨的人。”钟熙无奈地说。
虐恋和甜宠是女性观众爱看的题材,男性观众则更爱看战神。
苏先生今年38岁,从苏州的工厂下班回家后,他躺在沙发上休息,抖音上跳出一则他爱看的战神题材的短剧广告。第10分钟,他看到尽兴时,短剧戛然而止,跳出了付费观看的提示,每集1块钱。付费看完一部短剧要花70到100元,比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更贵。
像苏先生一样的东部沿海地区的30岁以上人群,是短剧目前的主流用户。近半年,苏先生看的传统电视剧越来越少,但每周要看三四部短剧。“短剧的剧情更紧凑,不像电视剧那样水”,很多短剧观众表示。
在《顾少的隐婚罪妻》大结局里,被虐待和欺辱的“隐婚罪妻”终于翻身,报复了从中作梗的坏人,得到了霸总的爱情。
短剧惯用的套路是欲扬先抑,像弹簧一样把普通弱小的主角压到底,然后再突然反弹,一路逆袭,收获爱情和财富。但现实往往只有前半段,弹簧被压到失去反弹的韧劲,再也弹不起来。
“这个剧本看名字就知道不行,怎么能叫《失忆后和总裁的爱情》”,短剧公司的宋园每天收到很多剧本投稿。
“如果改成《失忆后,我把霸道总裁当成了儿子》会不会好点?”我问。
“这样好很多,你懂短剧的标题了。”
对观众和演员来说,短剧都是一场巨大的变革。“短剧把我们感受戏剧性的空间和时间高度压缩,压缩到两分钟,这既是对千百年来叙事形态的一种颠覆,同时也培养了受众新的接受习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俊说。
短剧最初的灵感来自网络小说的广告。为宣传小说,有的公司把内容改编成一分钟左右的视频,投放在短视频平台上引流。在《歪嘴龙王》《逆袭战神》的网文广告引起反响后。2020年起,有人想到把网文拍成短的影视作品。
短剧一个题材最多火两三个月。例如“霸道总裁倒追女秘书”的剧情现在很受欢迎,但只能维持两个月。加上立项、剧本和后期的时间,留给演员们表演的时间只有5到7天。因此,演员们必须每天工作18小时。剧组所有人都说拍短剧太“熬”了。
钟熙的第一部剧就炸了,《顾少的隐婚罪妻》总票房达到8000万元。这样的成绩哪怕在当年的电影市场也名列前20%,它还被翻拍成英文版在海外上线。
短剧的片约纷至沓来,钟熙的片酬也从2022年的每天几百元涨到五千元。2023年1月至今,她已经拍了16部短剧,粉丝群里有2000多人。
但短剧不会像电影一样历久弥新。上线两周后,一部短剧就会被观众遗忘。彼时,短剧平台也不再盲目投放广告,而是让上万名博主分销,这些剧的盗版也常出现在B站上。
一切都太快了。1分钟里有3次转折,每5分钟就要扇1次耳光,10分钟就要埋下“钩子”让观众付费。7天就拍完一部剧,两周就从火爆到销声匿迹,两个月就换一次热点。
变短的不仅是剧,也是这个时代里人们的注意力和耐心。这场发端于碎片化时间的变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手机和网络小说,最终在影视圈点燃导火索,让短剧两年内成为比肩电影的大生意,也吸引来无数掘金的人。
“这绝不是人们想象中以小博大的暴利行业”
“财富自由就看这一搏了”,在短剧掘金者的想象中,短剧是未被开掘的金矿,弯腰就能捡起的黄金。横店流传的故事包括,一位编剧被别的公司挖走,开出了几百万元的跳槽费,还附送一辆豪车;卖道具的老板投了75万元拍短剧,一个月充值流水接近1亿元。
这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更多的钱和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横店。广告公司、拍婚纱照的,都跑来拍短剧。以前在零售、房地产、物流、金融行业赚了钱的老板,都主动要投钱给短剧公司和剧组。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短剧圈,比如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初代自媒体人咪蒙。
“一些媒体和机构估计,今年短剧市场规模达300亿元,但我们觉得只有250亿元左右”,一位短剧公司的高管说。他所在的公司一年内人员扩张了一倍多,马上要搬进新的大楼。
制片人老金感慨:“用两年时间,短剧走完了网络大电影十年的路,电影一百多年的路。”
但二八定律在短剧行业依然适用,20%的人拿走了80%的钱。大家都觉得自己是20%的幸运儿,包括徐舟。
嗅到短剧的风口后,徐舟2023年和几个朋友一起合伙拍短剧。拉来几十万元的投资后,他们正在横店拍第三部作品。
起初,徐舟参考了许多成功的短剧,把它们的梗和故事融合到一起,拍了两部短剧,却连成本都没收回来。徐舟的朋友也来拍短剧,“预算40万元,花到了80万元,现在回款了1000块钱。”但他们亏钱的故事不会在横店流传,“这个行业里很多人还是为爱发电的”,徐舟说。
短剧是一块只有巨额资本才能撬动的富矿。像徐舟这样的普通玩家,其实没有足够的资金投流,也就是投放广告在抖音和快手的信息流上。
短剧看起来场地和人员不多,只需几十万元找人摄制,但实际上制作只是成本的九牛一毛,90%的钱要用来买流量。
深夜12点,一家头部短剧公司的投流部门的灯还在亮着。晚上是短剧观看和付费的高峰,值班人员要确定次日投放多少广告,给哪些用户。观众看似偶然刷到的短剧广告背后,是团队复杂的计算和天价的费用。
这也是为什么短剧的头部公司不是传统的影视公司,而是前广告或网文公司,且一半的员工是程序员。投流一半靠复杂的数学模型,一半靠经验,“同样的视频,两个账号发是完全不同的效果”。投流是科学、金钱和艺术的结合。
短剧就像一场精心计算概率和收益的投资。没人能预判某部短剧能不能盈利,因此短剧公司一个月拍50部,哪部剧的苗头不好就暂停投流,马上止损。公司可以输49次,只需要赢1次就能回本。但徐舟输3次就会赔掉十年的积蓄。
“许多人现在想来拍短剧,我经常劝没经验的人不要再来了,这绝不是人们想象中以小博大的暴利行业”,一家短剧公司的高管说。
在横店的致富神话里,唯一可信的是平台收取的巨额广告费。
“底层演员”的梦想
挤满横店的不仅有四面八方的钱,还有天南海北来谋生和追梦的演员。
2023年4月,钟熙的公司安排她去演一部短剧的女主,但等到开拍前几天,她依然没接到剧组的通知。她给导演打了几次电话后,导演才让她来参加当晚的剧本围读。
赶到剧组,导演告诉她,这部剧要拍横屏和竖屏两个版本,钟熙可以演竖屏的女主,但横屏得让另一个演员演。钟熙觉得,这话是暗示她作为短剧演员,不配演长剧。
“老师你可能不知道,我读到表演博士了。”钟熙告诉导演。然后她拒绝了出演这部短剧。
剧组之间也有鄙视链。“拍话剧的看不起拍电影的,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拍电视剧的看不起拍短剧的”,一位“横漂”说这是横店心照不宣的规则。
“那拍短剧的看不起谁?”我问。
“拍短剧的没有看不起任何人,短剧是最底层。”
横店是个等级森严的地方,人们毫不避讳地称群众演员为“底层演员”。他们住在横店万盛街35块钱一晚的旅馆里,房东因为他们没有稳定收入,不愿租房给他们。疫情期间甚至有人住到了桥洞里。一公里外,明星们住着每月房租一万多元的豪宅。
刚回国时,钟熙就是“底层演员”。她在几部网络电影中客串过群演,一天挣几百块钱,但一个月只有一两部戏。传统影视剧提供不了多少工作,大部分毕业生离开了影视圈,去做销售、老师或行政。她最坏的打算是去做韩语老师。
钟熙不在乎是“底层演员”,“最重要的是,我是个演员,就应该演戏”。如果没有短剧,她可能已经离开影视圈去做韩语老师了。
“有底气的人才能坚决不拍短剧”,一位“横漂”说。尤其是自疫情以来,横店的剧组数量断崖式下滑,许多群演离开横店。短剧热潮起,这些演员又回来了。有非科班出身的演员都当上了短剧女主,3年没接到戏的导演,今年拍了十几部短剧。
王雷62岁,在短剧里演一个没有台词的大爷,他甚至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山东方言。来横店前,王雷是国企的退休职工,每月退休金八千块钱,经常在地方的小演出中客串。
2023年10月,他独自一人来到横店,租房住了下来,每天盯着微信群接活。他已经演了七八部戏,大部分是短剧,一天演10个小时,只能拿一百块钱。但王雷不懂自己在演短剧还是长剧,也不管片酬有多少钱,他只是觉得“演戏好玩”和“能学到东西”。
观众需要一爽到底
短剧公司的高管李总让下属在大屏幕上播放短剧。两分钟后,他把目光从屏幕上移开,转头对着我说:“相信我们都看不进去,我们不是这类短剧的受众。”
短剧是“土味视频”的指责一直存在。“前一秒还在好好说话,下一秒就大吼,卡脖子,这不是正常的逻辑。”台词也有不少照搬网络小说,钟熙有时都没办法说出这些尴尬的台词。
但所谓“土味”却是短剧公司计算和总结出的观众喜好。通过抖音和快手的数据,短剧公司研究用户画像、喜欢的视频和最近的热点。网文有“黄金三章”,短剧也得在前十集埋下刺激的剧情做“钩子”,例如突然失忆、车祸、复仇、被打,让观众有充值的冲动。
徐舟是典型的学院派编剧,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在影视和广告公司工作七八年。拍短剧前,她反复看了纪录片《我爱杀马特》,这是她想象中的受众,她在逆袭类剧本里加入了男主逆袭后的自我反思和关怀底层的情节。
结果这部短剧的市场反应惨淡,成本都没收回来。“短剧的剧本逼疯了学院派”,徐舟说。短剧给她上了一课,观众需要一爽到底,不需要迂回和反思。她的投资人是零售行业的老板,坚持要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经历写到短剧里,而且每五分钟就要扇一次耳光。
“在传统的电影剧本里,一部剧只能有一个设定。比如他能穿越时空,就不能是神医了,不然观众会觉得乱,”这是徐舟在学校里学到的编剧知识,“但短剧的主角可以叠许多技能,既能重生,又能穿越,又是战神,只要观众觉得爽就行。”
逐帧学习了几部爆款短剧后,徐舟感觉“脑子蒸发”了。这和她在学院里接受的美学标准相差太远,“看完会降低智商”,也有朋友指责她拍短剧是“谋财害命”。一些编剧认为短剧其实在放大人性的黑暗面,满足不敢言说的阴暗的心理需求,甚至麻醉心灵。
在横店的短剧市场里,土味文化暂时压倒了精英的艺术教育。成功的短剧编剧需要学会自我放逐,和过去接受的美学教育告别,强迫自己拥抱土味。
短剧是“土味视频”吗?横店没人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观众喜欢,那凭什么说短剧是土味和谋财害命?”徐舟曾经坚固的美学和剧情伦理标准逐渐烟消云散。
但一些短剧不只是土,更是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一位接收投稿的编剧说,他每天收到十几份剧本,只有一两份是合格的,其他剧本经常出现长篇累牍的脏话,价值观扭曲。
2023年11月被下架的《黑莲花上位手册》是其中的典型。这部以复仇为主线的短剧里,主人公把亲生父亲毒死,并在大牢将同父异母的姐姐烧死。该剧被传24小时充值破2000万元。
同期,广电总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大量短剧被下线。许多短剧编剧表示,以后不再收复仇、宫斗、穿越类的剧本。
钟熙最近在写一部短剧的剧本,是一部民国背景的爱情片,她希望未来可以演自己写的短剧。“好不容易有这么个行业,不能因为某些低质量的短剧就没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宋园、徐舟为化名)
中国霸总剧出海,让外国观众很上头
撰文 韩轩
身价千亿的霸道女总裁卧底当保洁,结果第一天就被同事大骂一顿,还被要求跪下擦鞋。这是中国目前最火的短剧之一《公司保洁竟是女总裁》的情节。该剧被配上英文翻译到国外,被国外的网友频频催更。
中国的霸总、逆袭、虐恋、战神类网络小说已成为了世界级的文化现象。现在,国外的网友又一次感受到了改编自中国网络小说的短剧冲击。
除了译制片,中国头部短剧公司还将中国故事海外化。于是“又洋又土”的短剧诞生了,金发碧眼的欧美人,演绎的却是中国熟悉的霸总剧情。
“真是神奇,我们可以像刷TikTok一样看电影”“我看了一部又一部,根本停不下来”,国外网友评价道。输出到海外的土味短剧,还“出口转内销”到了B站。
在B站上看欧美土味短剧上头的中国网友纷纷发出疑问:“霸道总裁是怎么流传到国外的?”
没有吻戏的虐恋
九州文化是中国短剧市场里的头部公司,每个月稳定上线中文短剧30到50部。积累了丰富经验后,他们于2023年6月正式进入海外市场。起初,他们为中文剧配外语字幕,但由于人工智能翻译生硬,译制剧的收益情况并不好。
于是九州文化决定在海外找团队翻拍。2023年6月,九州文化第一次在海外拍摄短剧,国内的导演等原班摄制团队飞到了马来西亚,在当地找英语流利的白人演员,翻拍国内的爆款霸总短剧《顾少的隐婚罪妻》。
《顾少的隐婚罪妻》是一个杂糅了复仇、爱情、霸总和商战的故事,在东南亚多国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九州决定把它改编成英文版,给进入欧美市场打头阵。
第一站选择马来西亚,是因为这里演员薪酬等成本比欧美低,且离中国近。
但因当地信仰习俗原因,演员们拒绝在表演时接吻,且表演亲密场景时也无法投入。果然,这次英文版的《顾少的隐婚罪妻》翻拍失败了。一部虐恋题材的短剧,没有亲密的场景就没了灵魂,更没有播放量。
和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品不一样,短剧除了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文化。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就像一面面隐形的墙壁,只有撞上去才知道在哪里。
文化翻译
短剧出海,就是在一次次撞墙中调整方向。担任九州文化内容总编半年多,写了十多年中文网络小说的钟惠逐渐摸清了文化的墙在哪里。
九州现在有三十多名编剧,基本都是戏剧专业的硕士,合作编剧中有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且每次写剧本都要几个人竞稿,择优而取。但哪怕是专业创作班底的作品,钟惠也要对剧本再进行欧美本土化处理。
一个很小的细节是,钟惠把中文剧本里的“你这人怎么这样”都改成了“你这样做不对”。在西方思维里,表达会更直接一些。
类似的本土化修改还有很多。例如钟惠还会把相亲改成联谊会,把民政局登记结婚改成在教堂举办婚礼。“比如因为父母的遗愿,两个人结婚了,这是国内短剧惯用的套路,但国外没有相亲文化,所以他们没办法理解这样的剧情。”
在中国很火的短剧《公司保洁竟是女总裁》,剧情是公司里的保洁被欺负了很久,结果保洁恢复总裁身份后报复曾经的职场霸凌者。但在九州的调研中,海外观众表示看不懂这种保洁被欺负的情节,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被职场霸凌可以马上报警。
但哪怕有文化壁垒,人类还是共享着相似的审美和价值观,这也是跨国的文化生产得以成为可能的前提。“所有的文艺作品其实都是在讲人的爱恨情仇,其实我们很难跳出人类共通的情绪世界”,钟惠说。
霸总变形记
短剧中,在全世界都受欢迎的剧本类型就是霸道总裁。这个短剧中最经典的形象,扎根于人性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几乎在每个国家都无往不利。
“壁咚”“失忆”“她逃,他追,她插翅难飞”都是霸总剧常见的套路。霸总一个电话就能让公司的百亿市值蒸发,某种程度上说,霸总就像现代社会中压倒一切的经济体系的化身。被该体系笼罩的普通人,只有在小说和短剧的幻想里,才可能凭借“孽缘”让他们低头。
“霸道总裁”的英文翻译也非常简单粗暴,叫“CEO”。比如九州改编的《顾少的隐婚罪妻》,英文名就叫《Dangerous Contract: Let Me Go, Mr.CEO》 。
但不同国家对霸总的定义并不一样。“中国的霸总,大家可能会觉得是上市公司的负责人,至少有千万或者上亿的身价。”九州出海的负责人刘金龙举例,“但在非洲或印度,他们对霸总的理解可能是农场主或者牧场主。”
美国人也有自己的霸总——狼人。
在2023年美国的网络小说里,狼人是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在狼人的世界里,Alpha作为希腊字母表里的第一个字母,代表狼人的领袖,和中国的霸总一样身份高贵且冷酷。
九州文化最近买下了美国一本狼人小说的版权,将其改编成了《Call Me Alpha(叫我阿尔法)》,由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在美国拍摄,成本约为20万美元,是国内的三四倍。2023年11月中旬上映后,这部完全本土化的霸总短剧在美国大受欢迎,仅3天付费用户就超过了10万。这部剧有70集,看完全集需要花费20到30美元。
但披着洋气外衣的海外短剧,内核还是中国的土味网络小说文化。在拿到美国作者的剧本后,中国的编剧会把它改编成适合短剧的形式,例如开头切入的场景就改了5遍,不要漫长的铺垫,不从狼人小时候讲起,而是直接用带有暧昧气氛的吻戏开场。
据九州文化海外负责人刘金龙介绍,九州现在是海外赛道第二名,使用他们海外App“Short TV”的用户有500万,覆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和东南亚。但九州文化的出海业务其实还没有盈利。
九州文化董事长助理钟嵘晨表示不怕暂时的亏损,还会坚持出海。“我们小时候的英雄人物是孙悟空、葫芦娃、黑猫警长等,现在小朋友崇拜的是奥特曼、钢铁侠、迪士尼公主。我们应该结合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英雄。”
其实,美国的许多超级英雄也是霸总。美国韦恩家族的富二代蝙蝠侠,开着蝙蝠车在哥谭市惩恶扬善;斯塔克工业的董事长钢铁侠,在漫威宇宙里争夺无限宝石。或许在平行宇宙的某一天,他们会在路上遇到来自中国某互联网大厂的霸道总裁,他正开着比亚迪去吃卤煮,然后扶老奶奶过马路。
套路是俗的,力量是真的 非洲霸总女作家:我在书写对这种婚姻的反叛
撰文 劳骏晶
因为她一直没怀孕,身为总裁的丈夫带着一个女人上门,堂而皇之要她给对方做饭。
经过如此羞辱,她毅然离婚,开始闯自己的人生。但正当一切开始好转,她意外发现,自己怀着前夫的孩子。接下来,前夫后悔了,回来追她,她该如何选择?
这是一个加纳35岁家庭主妇用英文写作的网络小说。每个点都让中文读者如此熟悉:霸道总裁、前妻“带娃跑”、总裁追妻“火葬场”。
强势丈夫、娇妻复仇的套路,霸道总裁独宠平平无奇的女主角,女主在抗争中实现自我。至于小三、恶婆婆、商战对手,这些“程咬金”总在最合适的时间点杀出来,在短剧里大约每五分钟一次,在网文里则每两章一个。
这些在中国网络上流行的土味爱情故事,对海外读者产生了降维打击。
事实证明,无论说什么样的语言,人类共享爽点。
套路
露西亚·埃沃纳姆·奥尼翁·埃卡内姆,一个35岁的加纳女性,家有两个小孩,住在首都阿克拉。
她写的《寻迹旧爱》(The President’s Pregnant Ex-Wife),成了爆款爽文,累计了230万的阅读量,还成了2023年起点国际的全球年度征文比赛(WSA)金奖作品。露西亚因此可以得到1万美金奖励。
露西亚的中国编辑卢娜一眼就发现了这篇小说。因为这个故事在第一章就引入了重大矛盾,布置了抓住读者的“钩子”。
这个故事开头在中国读者看来如此熟悉,尊贵的男主在父母要求下无奈迎娶女主,在父母过世后以女主没有怀孕为由迅速抛弃她。
此后男主还带回了另一个女人,让女主照顾她。这原本是第二章的情节,但卢娜建议露西亚,把它提前至第一章,这样可以迅速积累情绪,让读者与女主共情、感到气愤。
这打破了英语世界网文的原有习惯。卢娜解释,大多数国外的网文是作者以博客的形式随意更新。这也更接近出版作品的节奏,故事进展缓慢。爱情故事并不着重于夸张设定,总是两个普通的男女,可能是邻居、同学,自然地来一段浪漫爱情。
“我们的故事拿到外国去,就像降维打击。”卢娜说。“降维打击”这个说法来自科幻作品《三体》,指一种实力相差悬殊的碾压式攻击。
根据各平台的广告引流效果,卢娜发现,海外观众同样会被进展快、冲突强的故事吸引。在中国发展多年的爱情故事套路对海外受众来说,就是最短平快的情绪刺激。
现在,中国网文发展二十年后,国外的作者们也慢慢开始掌握中国网文的套路,写出同样抓人的故事。据阅文集团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起点平台上有约38万名使用英语等外语的创作者,上线海外原创作品约56万部。
这个群体中,三分之二是“95后”,64%是女性,来自东南亚和北美的作者最多。读者以25岁至45岁之间,学历和收入偏下沉的女性为主。
反叛
露西亚也曾是这群女性读者中的一员。2019年,被疫情困在家里的露西亚开始在脸书上读网文,那些故事真实细腻得就像发生在她身边,其中还有不少译成英文的中国网文,诸如《赘婿》等。
露西亚跟着这些故事哭哭笑笑,决定也写写爱情故事。
她给自己取名“光荣之鹰”。露西亚喜欢鹰,因为鹰能自由地飞翔,凭借超过人类四倍的目力,看到一个巨大的世界。
而她自己,在大多数时候只看到生活的逼仄。
她从小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有个糟糕的童年。幸好婚姻生活弥补了一些不幸,她结婚七年,有两个孩子。
在全职写作前,露西亚是一个经理,当写网文挣的钱超过了她的工资后,她就辞职了。露西亚写了不少爱情故事,大多是对自己所见到的那类婚姻的反叛。
露西亚解释,在她的家乡,大多数女性面对可怕的丈夫和糟糕的婚姻时,就会情绪崩溃,患上抑郁症甚至精神障碍。离婚不是一个常规选择。
听了身边太多可怕的婚姻故事,露西亚要写一个坚强前妻的故事。她塑造了一个很像自己的女主角,勇敢、果断。她有时候钻进小说的情节里,与女主互相影响。
露西亚曾告诉丈夫:“如果你离开我,那一定不是世界末日,我会继续接孩子放学、继续生活,继续前进。”
露西亚喜欢看到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的读者也是。但另一方面,她又希望看到一个快乐的结尾。她让男主角拥有大笔财富,掌握权力,还聪明绝顶。而这个曾经冷酷的男人在回心转意后完全变了。
故事发展到现在,女主身边还出现了别的追求者,但她没有动心。露西亚还在纠结,究竟要不要让这位前妻回到婚姻里去。等到2023年12月,故事完结时,露西亚和她的女主角就会知道自己的心了。
力量
露西亚说:“读者越来越喜欢坚强或从弱变强的女主角。不过,我还是觉得奇幻、穿越和亿万富翁题材是现在最受欢迎的。”
受欢迎的海外女作者,大多仍沉浸在“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叙事中。
来自巴巴多斯的女作家“紫罗兰167”写了《公爵的蒙面夫人》,讲述一个女孩因契约而成为公爵夫人。尼日利亚女作家“逾越节百合”的作品名为《忽隐忽现的爱》,讲述富豪主人公被迫娶一个贫穷家庭的女儿,婚后却发现她的才华而逐渐爱上她。
这些故事都像灰姑娘的现代演绎,一个受欺负的女孩遇上王子,得到救赎。那些掌握财富和权力的男主,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霸总。
“其实内核都是相通的,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跨越,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然后实现自己的梦想。”卢娜说,这样创造出来的爱情幻境是普通人难以抵抗的。
社会学家沈奕斐写这类爱情的吸引人之处,就是当读者代入平平无奇的女主,看到这个原本可以追求更闪亮女性的霸总,独独爱上自己时,“通过霸道总裁的加持,我的自我变得尤其的独特、尤其的有力量”。
全世界的普通人,都可以用这样的故事为自己的心灵做一个小小按摩,并佐以随时出现的打脸对手、复仇第三者作为开胃小菜。
而在这个比霸总叙事复杂得多的现实世界里,写网文也的确改变了一大群女作者的生活。卢娜打趣说,自从露西亚挣得更多、掌握了经济大权,现在家里都由她说了算。新的女霸总,正在成长。
AI模特也内卷,月薪逼近8万元
撰文 田思奇
艾塔娜(Aitana)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25岁女孩。她面容姣好,精力充沛,粉红色的头发令人过目不忘,因此总是能收到邀请她出去的私信。
但她并不能应允,因为她是设计师打造的人工智能模特。
2022年夏天,艾塔娜的设计师兼The Clueless机构的创始人鲁本·克鲁兹的生意进入低谷。但他分析发现,许多项目的问题出在带货的KOL和模特身上。于是他决定创造自己的KOL,一个绝对安全,不会塌房,没有自己想法的AI模特。
对于之前的真人合作者,克鲁兹出言刻薄:“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依赖那些自负、狂妄或只想通过摆姿势赚很多钱的人。”
由于外貌出众,艾塔娜很快收到了多家品牌的邀约。现在她在Instagram上粉丝超过12万,每条广告收入超过1000欧元,月收入较高时可达到10000欧元(约合7.8万元人民币),较低的时候也有3000欧元以上。
“有一次,一位著名的拉丁美洲演员发短信约她出去。这位演员有大约500万粉丝,我们团队中的一些人小时候看过他的电视剧,”克鲁兹说,“但他不知道艾塔娜实际上不存在。”
据欧洲新闻网报道,艾塔娜背后的团队每周都要开会来决定艾塔娜“这一周要做什么,要去哪些地方,上传哪些照片”——当然并没有真实的照片,在AI的设计下,艾塔娜会在马德里过周末。她还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她是一位健身爱好者,自称很外向,有爱心。
由于艾塔娜大获成功,她的设计师已经打造了第二位AI模特,名叫玛雅(Maia)——她们两人的名字并非随机选取,而是特意选择了包含人工智能(AI)缩写的名字。
该机构认为,像艾塔娜这样的虚拟模特可以帮助无力承担广告公司费用的中小企业进行市场营销。
在时尚圈里,使用AI模特已经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其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代替真人模特模拟穿衣效果。随着生成式AI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年前就已出现的虚拟试衣间开始转型为更生动的AI模特。
奢侈品牌Gucci和LV分别在2020年和2021年开始布局虚拟时尚领域。今年3月,李维斯(Levi's)也使用由一家名为LaLaLand的初创公司创建的AI模型来为产品做广告。
使用所谓的“数字人”而非真实模特的做法让李维斯备受争议。但该公司表示,它希望AI模特能成为现有真人模特的补充。毕竟为每款服饰雇用9位不同尺码的模特成本过高。
但这种“卖家秀”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国内的购物平台上也有越来越多卖家用上了价格低廉的AI模特,但一些买家表示,AI模特的穿着看起来贴身,衣服收到后却发现过于肥大。
为了弥补消费者失去真人模特展示的缺失,像艾塔娜这样个性鲜明,自带“人生”故事,能提供情绪价值的AI模特,也许就是时尚厂家追求的最新方向。
艾塔娜的团队表示:“我们意识到人们追随的是生活,而不是图像。她并非活人,所以我们必须给她一些现实场景,让人们能够以某种方式与她联系。我们必须讲一个故事。”
股神的智囊查理·芒格,如何成为中国人的财富导师?
撰文 周平湖
距离生日还有一个多月时,查理·芒格的家人已经为他筹划好了百岁生日派对。在2024年新年前夜,洛杉矶市中心的加州俱乐部将为他举办一场有500多名受邀嘉宾出席的正装晚宴。
可惜投资大师未能等到这一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告称,当地时间11月28日上午,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在加州一家医院安详地离世。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现年93岁的沃伦·巴菲特表示:“如果没有查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地位。”
在长达60余年的合作中,芒格是巴菲特最亲密的商业伙伴,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他们一起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做成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资公司,二人也一起被誉为全世界的投资教父。
从苹果CEO库克,到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的比亚迪集团,均诚挚悼念了查理·芒格。比亚迪表示:“芒格是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为投资界树立了一个不朽的标杆。”
事实上,芒格的投资哲学,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备受中国顶级投资者的追捧。
冒险与运气
1931年,一对大约七岁的男孩和女孩正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北41街的秋千上玩耍。这时一只流浪狗出现,并向两个孩子发起攻击,男孩毫发无伤,但狗咬了女孩。
女孩感染了传染病,不久就去世了,男孩幸存下来,他的名字叫查理·托马斯·芒格。
《华尔街日报》记者曾经向芒格求证这个故事的真假,芒格先是大骂了记者一顿,说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段子会流传开来,然后用低沉的声音说,“那条该死的狗离我不到三英寸,我一生都在想:为什么它咬的是她而不是我?我能活下来而她却死了,这纯粹是运气。”
他补充说:“任何成功的公司和个人都离不开运气,足够的运气。”虽然查理·芒格性格傲慢,但一直实话实说,他的一生就像这次事件一样,充满了冒险和运气。
芒格的父亲是一位知名律师,他为芒格提供了良好的教育。1942年,芒格进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学习数学。二战爆发后,他加入美国陆军做了一名气象分析员。战争结束后,芒格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法学院录取,毕业时成为当年300多名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一位。
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芒格与几个朋友在洛杉矶联合成立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三年后,他又成立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并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140万美元。1962年,芒格用赚来的钱与一个扑克牌友合伙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惠勒·芒格公司。从公司成立到1972年的11年间,年均收益率达到28.3%。
“在军队里和当小律师时的打牌经验锻炼了我的经商技巧,”芒格在珍妮特·洛尔于2000年出版的《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中说,“你必须学会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及早认输,而如果有大牌在手,就要下重注,因为你不常拿到大牌。机会不常有,所以一旦它降临就要紧紧抓住。”
一次偶然的机会,芒格结识了巴菲特。当时他回到奥马哈筹办活动纪念不久前去世的父亲,在一场午餐会上,芒格经由朋友介绍,与巴菲特一拍即合。巴菲特后来回忆说,“他会被自己的笑话逗得乐不可支,我心想,这跟我合得来,我也是这样的。”
从这一刻开始,投资界的钻石组合诞生了。两人将伯克希尔经营成了一个逾5000亿美元的庞然大物,从1965年到2014年,其原始股平均每年的收益是21.6%,比标准普尔500的9.9%增幅高出一倍以上。
芒格总是对的
芒格的传记《该死,芒格总是对的》曾经分析过两人为何如此合得来。芒格傲慢博学,而巴菲特平易近人,但他们并没有性格上的冲突。实际上,两人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的契合度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伯克希尔年会的数万名参会者面前,芒格总是听从巴菲特的意见,让巴菲特独享聚光灯。芒格经常用沙哑的嗓音说“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私底下,巴菲特却经常听从芒格的意见。1971年,芒格说服他以相当于See's Candy Shops净资产三倍的价格买下这家巧克力店,巴菲特后来回忆说,那是一个“高昂的价格”,远高于他所习惯的收购价格。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时思糖果累计为伯克希尔创造了约20亿美元的利润。
芒格会将市场比作赛马场,众所周知,在赛马场上很难击败赔率,因为赛马场对每美元的赌注收取17%的佣金。投资也一样,算上佣金、管理费、承保利润等等,金融界的成本虽然低于17%,但仍然是巨大的负担。
“在支付大量成本和费用后,超越市场平均水平是一场高风险的游戏;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这一点。”芒格说。
两人最大的相似之处还包括他们的幽默感。和许多美国中西部人一样,他们学会了通过开玩笑来处理不适、压力、惊喜,甚至悲伤的情绪。这样的幽默提供了心理上的保护。
更何况,芒格带来的不仅仅是同志情谊。伯克希尔早期,虽然巴菲特拥有一群前格雷厄姆-纽曼的投资者,但资金仍然不足。芒格在加州帮助巴菲特声名远扬,为他的投资池带来了数百万美元。在很大程度上,伯克希尔早期的成功是由于收购了Blue Chip Stamps、See's Candy等加州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由芒格和他的西海岸投资者圈子发现的。
与巴菲特不同,芒格从未将全部时间投入到投资上。他有自己的律所,芒格&奥尔森律师事务所,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加州最出名的律所之一,是南加州爱迪生公司、优尼科公司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法律顾问。1965年,他辞去了律所合伙人的职务,但他的办公室仍保留,经常去那里给新来的律师授课。
和儒家相似
芒格因价值投资,“多元思维模型”和反向思考逻辑广受推崇,他的《穷查理宝典》和《芒格之道》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被誉为投资圣经。截至2023年11月,《穷查理宝典》的英文版售出17.5万册,中文版售出120万册。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经在《芒格之道》新书分享会上提到,价值投资是芒格对她影响最深的事,也是投资最重要的事。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则被认为是芒格多元化思维模型的完美学习者,他习得的精髓包括“总是反过来想问题”。
喜马拉雅资本负责人李录在为《穷查理宝典》中文版所作的序言中讲述了自己与芒格的相识与交往,并且直言:“至少在两个重大问题上,查理帮我指出了我思维上的盲点,如果不是他的帮助,我现在还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慢慢爬行。”芒格是喜马拉雅资本最大的外部投资者。
虽然来中国的次数不多,但芒格曾经在开市客(Costco)股东会说过:
“我始终对中国人有一种好感。我对中国人有好感,因为我的这种想法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很相似。”外界总结发现,芒格十分推崇中国人的孝道和家庭观念,他本人也散发着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
芒格也很清楚中国人对自己的关注。201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发布,在中国引起一波热议,在随后的每日期刊股东会上,芒格又提到这件事,“中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中国人对我们这两个有钱的老头评价很高,我们感觉很好。”
芒格不仅看多中国,也真正做多中国公司。在比亚迪之前,巴菲特对传统制造和科技类公司并不感冒,他的投资偏好一直是可口可乐之类的传统消费公司。但是芒格对中国市场和王传福极力推崇,改变了巴菲特的投资偏见。
芒格对巴菲特说,中国是未来全球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体,而创办比亚迪的王传福更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在开市客的董事会上,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劝说公司高层进军中国,最终开市客于2019年首次进入中国,到2024年预计将在中国拥有7家门店。
2019年,当被问到未来十年或二十年里,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外最推荐的公司时,芒格回答称,“在美国,我会选择开市客。在美国之外,购买中国最强的公司就行了。”
在他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公开访谈中,也极力称赞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前途无量,“中国的头部企业更强大、更优秀,而且它们的估值要便宜得多,因此,我愿意在芒格投资组合中纳入一定中国风险资产”。
虽然投资阿里遭遇了一些亏损,芒格也承认自己对阿里期待过高,但是自2022年一季度之后,芒格没有卖出阿里的股票。直到生命的尽头,芒格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巨头型企业的信心,始终没有改变。
根据管家的透露,在最后的岁月中,芒格的日子非常有规律。早上6点至8点之间起床,读报,会见企业家,通常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每周参加2到3次董事会。
《华尔街日报》记者曾经在他去世前两个月询问芒格,以他这样的工作强度还能坚持多久。他回答说,“我完全不知道,等到做不了了,我就不做了。”
问及如果给自己写一个不超过10个词的墓志铭,他会怎么写时,芒格的回答很直接,也彰显了东方哲学中常有的谦逊:“我曾努力做个有用之人。”
有用与否要由他人来评判。但“我曾努力”,芒格是有把握的。
“十项全能”的老师们,已经没时间教书了
撰文 李彤 编辑 沈佳音
“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格健全的下一代。任何具体事务、行政指令都不能凌驾于这一目标之上。”
王若然没有预料到,自己的教师生涯只有短短10天,便不得不因为身体吃不消,精神也越发紧张,仓促地按下了结束键。
“我一直以为是自己脆弱,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直到看到同事一见面就“垮了”的状态,听到老教师劝她快走,“以后只会越来越累”,她突然意识到,老师们正面临着一种集体困境。
如今,这个教育中最重要的群体,正长久地忍受着大量教学之外的琐碎工作,被形式主义包围,承担着来自多方的精神压力,甚至连能有1/3的时间用来教书都已经是一种奢求。
从早忙到晚的老师
王若然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讲完这10天的经历。
从师范类院校毕业后,王若然今年9月入职湖南省的一所初中。开学的前一天中午,领导临时通知她当班主任。她和另外一位更加瘦弱的女老师又被叫到学校。一个下午的时间,两个人从图书馆搬了1500本书到教室,“像迎接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一本本分到座位上,把书用彩带扎好,再给每个人吹一个气球。
之后的每一天,王若然的日常为:早上7:30到校,7:40开始给每一个迟到学生的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为什么没来。午饭时间,站在教室外等学生排好队,整齐地去食堂的指定位置吃饭,“这也是要纳入考核的”。
下午把学生们送上校车后,她来不及吃晚饭,先去开会,记录会上领导说的每一句话,好确保第二天在班级原封不动地重复一遍。
晚上8点回到家后,她打开微信,要求家长接龙孩子是否到家,“谁没回复还要马上问一下”。晚饭后,她开始将“各种表格”从学校工作群转发到家长群,催促家长填写,收集信息汇总,妈妈一起帮忙,母女俩都要忙到11点。日复一日。几天内,王若然本就只有80斤的体重又掉了5斤。
学校要求每个老师在整个学期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家访,“算了一下平均每周必须去两个学生家,周末根本没法休息”。一刻不停的繁忙让王若然感到无法承受的痛苦,“看到微信就头疼”,她开始把微信隐藏在手机桌面的最后一页,靠微博私信与朋友聊天。领导的办公室和王若然的班级只隔着一层楼,可她在工作时间,“忙到从来都没有时间爬上这一层楼,辞职都只能晚上通过微信告诉领导,我真的当不了了”。
很多老师都有着和王若然类似的经历,他们的工作、生活被大量非教学任务填满。教书育人,似乎已经成了老师最无暇顾及的事。据本刊不完全统计,老师们的任务包括:
填表,各种各样的表;
投票,深圳一所初中的年级主任李颖在三天内组织家长进行了三次投票,分别是支持教育工会的某一个节目、推选工会年度教师、消防宣传,“跟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多如牛毛”,如果投票数量没达标,班主任还要负责;
接龙,任何事情都要家长接龙,学生晚上到家要接龙,收到通知接龙,已投票也要接龙;
留痕,近年来,中小学开始流行对教师进行痕迹管理,要求一切都要留痕。班会课每讲一页PPT都要拍照,李颖称自己的手机照片一翻全是截图,电脑文件里堆满了班会照片,一打开电脑,学生甚至都下意识地问:“老师,要不要拍照?”黑龙江的高中老师杨雨涵也举了一个例子,学校刚刚开会通知,如果班级发现男女生交往现象,班主任与他们的谈话必须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这样以后处理的时候有记录,家长就会哑口无言”;除此之外,开会、刷课、手写教案、帮学校种地等任务也没完没了。
不少老师表示,最惨的配置是班主任+语文老师,除了要完成上述任务,语文老师还常被默认为写作能力强,要额外承担许多写材料的任务。杨雨涵细数了一下工作一年写过的材料:数不清的微信推送、校长发言稿、疫情时期学校给所有老师的一封信、校庆成果展示册……“只要涉及文字的都会找你,任何主任都可以随时加你微信,给你派一个急活儿。”
当然,其他老师也并不好过,一些音乐、心理老师被安排处理行政工作。王若然提到自己有一个朋友是体育老师,被安排为“体育带头人”后,上示范课、开会,办公地点从体育场转移到了电脑前,“每天从早忙到晚”。
不幸福的老师,教不出幸福的孩子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强调,如今给学生上课反而是最轻松快乐的事,可备课教书只能“挤时间”来做。
在正式入职前,杨雨涵曾在目前所在的高中实习了几个月,她回忆起那时候每天的任务特别简单,只需要听课、批改作业。她常常花一整天的时间看教材和参考资料,再去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文,尽可能完善自己的课程。杨雨涵热爱读书,信奉理想主义,认为语文课“不应该太功利”,如果学生能因为一节课喜欢上一个诗人、某部作品,爱上文学,“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
可真正成为老师之后,她发现自己“白天根本没时间备课”,晚上也总要忙到12点,睡眠时间都不够,只好直接在网上找PPT教案“照本宣科地讲”,输入的东西少了,课堂输出也很无聊,她感到失落,也时常觉得对不起学生,“匮乏感”特别强烈。
带班的第一天,讲完学校安排的PPT后,王若然给学生们讲起了古人名和字的联系,“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玉字旁,代表了父母对他品质高洁的期望”。让王若然意外的是,原本“死气沉沉”的班级突然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积极发言,还主动与她分享自己喜欢的诗人,和学生们的距离,瞬间拉近了。
至今回想起那天的画面,王若然的语气仍难掩兴奋,在那一刻,她曾坚定要做一个好老师的决心,可现实终究让她难以忍受。
得知可以离职的那天,王若然没有告诉学生,听到他们动笔的唰唰声,她偷偷抹了眼泪。等到学生们都放学离开,她反反复复地回到教室整理物品,“总觉得我是不是还有东西没拿”,后来才意识到,是自己舍不得走。
李颖感慨,按照百分比来算的话,老师们能有1/3的时间在搞教学就已经很奢侈了。很多老师有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愿望,实际却存在很大的落差,这更加重了老师们的心理压力。
开学时,老师把学生课本用红绳捆扎起来,作为入学礼物。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李颖刚刚安慰完一名情绪崩溃的老师。这位老师教道法,又是班主任,学校安排她出期中考试的试卷,同时又要排练运动会的方阵,“活儿特别多”,结果试卷出了一点小错误,领导批评了她,还让她马上写检查。
李颖数了一下。成为年级主任的这两年,20名新老师,有10多个老师到她的办公室哭过,而且不止哭过一回。老师们的精神状态普遍很差,“没什么满足感”,基本上没人可以在规定时间下班,哪怕一开始很有干劲,过一段时间再见到,脸上写满了疲惫,有些甚至直接辞职走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在近年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老师中,超过80%反映压力较大,近30%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40%心理状况不佳。
日慈公益基金会是广东省一个致力于青少年儿童心灵成长的慈善组织,机构最初本将老师视为开展心理课程、递送服务的重要一环,却在公益实践中越发注意到老师们正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今年开始,日慈开发了线下减压工作坊、线上课程等专门针对教师的心理支持项目,并访谈了河南、湖南等多地的几十位老师。他们发现,老师们的职业倦怠普遍强烈,“也有一些老师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患上了诸如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项目负责人王强每天会跟很多老师打交道,他总结了老师们普遍的心理困境。一是除了学业考核的压力,很多年轻老师在初入职场时期待自己的成长,却常常因为完不成学校布置的任务,陷入自我否定。二是工作的繁忙让他们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李颖也曾提到,自己很难抽出时间陪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回到家里也因为工作一肚子火气,有时对女儿会控制不住地发脾气,事后心里又充满亏欠。
此外,老师们正在承受社会层面上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几年对老师的要求和期待其实是非常高的”,只要学校里出了一点事,老师和学校就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他们只能在工作中谨慎再谨慎,生怕什么行为刺激到了学生、家长或是上级领导。
老师的疲惫与压力,也会进一步传导到学生身上。他们容易把课堂上的一件小事放大,也更容易因为学生的言行发脾气,或表现得很严肃。一位老师曾和王强分享,自己有一次上课状态很差,便有学生下课后过来询问,反思之后,她选择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向学生们道歉。
心理上的焦虑,也进一步影响到身体。杨雨涵去年体检时第一次查出了乳腺结节,工作一年以来,她几乎每一轮流感都会中招。她提到自己的一个学长,因为常年熬夜压力大,免疫系统紊乱,血小板数值下降到1,差点有生命危险,住了两个多月院才好转。
为教师减负
更让老师们感到头疼的,是这些形式主义不仅仅在教学范围内,任何部门都可以给他们分配任务,无权拒绝。
去年5月,一篇《只有畜牧局没有给老师布置任务》的文章在老师们的朋友圈刷屏。文中统计了政府部门给老师派发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反诈、卫生、综治民调、交通安全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卫生检查等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和团队曾在不同地区学校进行过调查,发现现阶段中国基层教师的工作量处于严重超标状态。行政部门每年给中小学的发文数在700份到1700份不等,很多文件都是层层转发,而且不少都是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事务。
“在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之下,学校是属于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这一隶属关系使得许多学校对行政部门的要求难以回绝。因而,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发文和指令逐年增多,几乎每个部门都能把自己的工作派给学校和一线教师,导致他们不堪重负。”储朝晖分析。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老师们不得不成为“十项全能”,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教育家长。李颖提到,她所在的学校几次接到警察的电话,“家长在路上骑车送小孩没戴头盔归我们管,甚至家长被诈骗了,警方都要求班主任提供截图,追问我们有没有做好宣讲。”这更加剧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常常老师不开心,家长更不开心,教学的权威也逐渐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消解掉了。
李颖想不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在教学岗位已经18年,做过10年班主任。十几年前,老师们的任务还大体没有跳出教育的框架,跟家长也没有如此频繁的联系。似乎一切是从新冠疫情之后,网络教学普及开始变味的,一切都要在网络上留痕,形式主义的任务“有增无减”。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变成了服务行业”,任何人都可以投诉老师,给老师安排任务。
事实上,国家近年来一直重视教师减负。2019年年底,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减掉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包括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内容。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可现实却是老师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为何减不下来?这是因为给教师减负的,正是给教师布置行政性任务的行政部门,这让减负陷入悖论,只停留在文件和形式上。“要切实给教师减负,不能依靠文件减负,而必须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由行政部门主导教师考核、评价,转为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对教师进行专业评价。”
而在储朝晖看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教师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保障。特别是教学的自主权、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没有得到保障,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格健全的下一代。任何具体事务、行政指令都不能凌驾于这一目标之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若然、杨雨涵、李颖为化名)
你是过度分享者吗?试试保守秘密吧!
撰文 石悦欣 编辑 沈佳音
坏事需要沉得住气,好事也一样
当你有了好消息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马上告诉朋友、家人,还是迫不及待发个朋友圈?
一直以来,人们接受的道理是,要分享、要沟通、要表达。任何事憋在心里都会让事情更坏。
我们生活在随时随地都能分享的时代,当你轻轻在屏幕上戳下发送键后,点赞、评论、及时反馈,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你会因为一条赞美而兴奋不已,也会因为一个质疑的表情郁郁寡欢。“原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既然好消息这么脆弱,我们是否还要分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首席研究员迈克尔·斯莱皮恩(Michael Slepian)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1月刊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过早分享你的好消息,就会失去对自身的关注度。
不如试试先别开口,让欢喜在自己心里多流淌一会儿,你可能会更快乐。
斯莱皮恩研究团队先调研了500个人,当好事发生时,76%的人选择和别人分享。
之后,研究团队调研了2800名18-78岁的人,进行了五项实验。其中一项实验列出了生活中可能会经历的一系列好事:入学、新工作、升职加薪、新恋情、还债、存钱、送礼、收礼、求婚、怀孕等38项内容。
参与者平均勾选了15件事。其中有五六件事,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些事包括:收到或送出一件惊喜的礼物、突然得到一个机会、投资、策划一场秘密旅行等。
接着,团队随机让一些人回忆“分享喜悦”的经历,另一些人回忆“选择沉默”的经历。结果显示,“沉默者”比“分享者”感到更幸福,更有活力。
“惊喜是情感中最转瞬即逝的,”斯莱皮恩说,“让人们用额外的几天、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去想象别人脸上的惊喜,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即使只是在自己的脑海里。”
保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往往会触发负面心理机制:紧张、尴尬、羞耻、恐惧……但为什么保守积极的秘密会让人振奋?
把好消息留给自己
此次调研中,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以下三个场景:
假设你有个好消息,但是你决定先不说,等自己下班回到家再告诉伴侣,此时你是什么感受?
假设你有个好消息,但是你却不能立马告诉伴侣,因为他/她这一天都在开会,你必须要等到对方下班回家才能说,你是什么感觉?
假设你有好消息,但是你还没有告诉你的伴侣,你是什么感觉?
这三种场景被研究人员分成三种保密条件:第一种是内在条件(Intrinsic Condition),第二种为外在条件(Extrinsic Condition),第三种为基本条件(Baseline Condition)。
接下来,参与者要填写一份调查表,里面有一些情绪指标:自己有多疲惫、多被动、多主动、多精力充沛、多清醒、多活跃……
结果显示,只有在主动选择保密(即内在条件)时,人们才觉得更兴奋和活力满满。
斯莱皮恩团队研究的另一部分,是让参与者们想象他们曾“感觉良好的秘密”“感觉糟糕的秘密”或者“一个简单的秘密”。那些有着积极秘密的人,都选择了主动保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主动机(autonomous motivation)”。它是让人有能量和感到幸福的关键。
自主动机被激发后,大脑会花更多的时间品味——光是想象别人知道好消息后的反应,便会不自觉嘴角上扬。
“它和你喝了一杯咖啡后注入的能量不一样,”斯莱皮恩说,“它有点像你走出家门,细嗅门口的空气时,是一种从内而外的畅快和舒心。”
当人们决定将这份畅快向外分享时,就会收到反馈。“因为分享快乐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如果你欢天喜地地分享了自己的好消息,对方却理智地分析这个好消息潜在的负面影响,热情自然会减弱。”
什么样的秘密值得保守
2022年,斯莱皮恩博士写了一本新书,名为《秘密的秘密生活》。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演讲完,他瞟了一眼手机,发现有父亲的两个未接电话。
电话那边,父亲即将要告诉他一个秘密,一个他母亲、祖父母、姑姑、叔叔们保守了几乎一辈子的秘密——他的身世。
几十年前,一个匿名的捐精者,通过人工授精给了他生命。
斯莱皮恩在书中写道:“这是在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天即将结束时,我才得知的。”作为秘密心理学的权威专家,他不明白家人对自己保密这么久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斯莱皮恩一直致力于秘密学研究。
2012年,他让参与者回忆,一个如“不忠”般的大秘密,或者一个如“善意的谎言”般的小秘密。之后,他让参与者看一张山丘的图片,发现前者看到的山坡更陡峭。
结果证明,保守秘密会让人觉得沉重,以至于它能改变一个人对环境的看法。
“那些秘密一边压垮他们,一边抽干他们。”斯莱皮恩说。
五年后,斯莱皮恩团队进行过另一项研究。他们对1500名参与者发起了一份问卷,里面涵盖了包括撒谎、自残和不忠等38类常见秘密。其中只有三十人表示,他们从未有过这些经历。
研究人员接着询问,在一个月内,他们有多少次想到这些秘密,有多少次不得不主动隐藏这些秘密。结果表明,人们在独处时思考秘密的比例远远多于其他场合。“一个人的心思越是徘徊在自己的秘密上,就越难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当我们独自面对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有害或令人烦恼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不会形成最健康的思考方式。”
保密心理学的研究曾主要侧重于消极的秘密,人会被那些尴尬的、羞耻的秘密拖累。
当对方让自己保密时,就会面临内心的挣扎。那些在道德约束下的欲言又止、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失眠多梦等产生的内耗,可能会造成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它涉及到对一个人言语和行为的持续监控。”
此次,斯莱皮恩团队把重点放在了“积极的秘密”上。它所引发的成就感、惊喜、奖励等积极的刺激,会让人更幸福。研究证明,保守积极的秘密并没有消极秘密的这些副作用,人们有了更多保守秘密的理由。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随时随地,动动手指就能分享。这种分享的倾向,是促进关系质量和满意度的重要规则之一。
斯莱皮恩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喜欢深入关注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对于积极的秘密而言,它本身就是让人兴奋的,独立于任何分享的意图而存在。它只关乎自己的内心,说与不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减少了外界对自身的控制,也就规避了精神层面的伤害。
“好事总是环环相扣,”斯莱皮恩曾在采访中说,“想要摆脱低迷的状态,就要把我们所经历的好事利用起来,多花点时间去陪伴它们,思考它们,反思它们并且享受它们。”
参考资料:
“The Bright Side of Secrecy: The Energizing Effect of Positive Secre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Unpacking The Secret Life of Secrets" The New York Times"The secret life of secrets" The New Yorker“Sometimes Keeping a Secret Can Bring Joy” U.S News“Can you keep a secret? Try, it’s good for you” 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