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热爱真实的世界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博士,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日本冈山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现代城市文化、青年文化和现代电影等。著有后现代文化研究专著《重建总体性》、历史小说《王莽》、传记文学《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文学评论《梁永安的爱情课》《经典小说新读》、文化评论《阅读、游历和爱情》《工作之苦》、翻译文学《大白鲸》等。主编“与西方思想大师对话”丛书。

梁永安的父亲是军队里的一名知识分子,梁永安的童年一直处于漂泊状态。最初成长在南京,后来西安组建了新的军事院校,便举家迁往西北,到了“文革”前夕,军队院校转由国防科工委管辖,脱下军装的父亲作为支援干部,又带着全家搬去云南。

梁永安的小学和中学是在“文革”中度过的。1973年高中毕业,一心想考大学的他面对的又是一条不可能的路,只能收拾起下乡的行囊,到高黎贡山下的芒合插队劳动。

寨子里的务农生活与他以往的日常产生了巨大落差。更重要的是,他和那时所有的知青一样,都不清楚未来在哪里,此生或许就在这“广阔天地”扎根下去也未可知。“现实的细节展开之后,你会感受到生活的封闭性质,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一种循环,心里非常苍茫。”梁永安说,那种感觉就像走在寨子里布满乱石的泥路上,即使是没有月亮的夜晚也一步不会踏错,因为太熟悉了。

人物解读

角度一:人这一生就是要寻找劳动的感受。

什么叫劳动呢,就是把一个人内在的特质,这种根系里面生长出来的东西,能够按照自己那种非常自然美好的状态去发挥和发展,然后进行这样一份工作,在社会分工里面就变得非常有价值。所以在梁永安看来,劳动,就是自己的天性禀赋,加上自己的原始积累,也就是后天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中的积累,是一种社会性。我们说,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性人人有差异,而后天培养的社会性,由于生活环境中文化的习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里面,如果能够比较和谐,也就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自己的童年、少年、成年都比较稳定和连续,这个人就会发展得比较完整,就会释放出一种特别好的光泽。

但是我们很多人在疲惫的工作中,都做着跟自己的内心没有建立起联结的事情。在梁永安看来,这种与自己的内在割裂的“工作”,就没有形成劳动。这时候,工作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是属于“安身”的范围,“立命”完成不了。一个人如果安身和立命是分开的,那么,他就变得很疲惫。

角度二:阅读的选择。

梁永安认为在阅读时,要根据每个人的文化气质、成长历程去选择,看看哪一个分期的文学作品跟自己最有亲缘感。他一直很喜欢唐以前的文学,尤其是先秦两汉的文学,非常大气,有大生命观。总的来说,要选择对自己的精神成长有打开感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大家都说好的那些经典。不要用我们崇拜的经典遮蔽自己的独特选择,这相当重要,一旦关于文学的阅读陷入同质化,只有集体记忆没有个性化的感性互动,它反而会禁锢今天的人们,阻挡人们通过文学阅读去打开自己的创造性生命。

角度三:“时代与人”值得关注。

梁永安真正关心的问题始终都是“时代与人”。“伴随着巨大的中产化、城市化过程,更大的人的变革和建设在后面,我们需要新的生活方式、游戏规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情感等等。这种复杂性前所未有,给人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选择困境,任何选择都没有现成的依据。(尤其)今天的年轻人,变成了前后不靠的一代,既做不到独立自由勇敢地选择自己的路,又不甘心像传统那样按照惯性生活,于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战场。”

角度四:年轻人要各得其所。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非常大,工作、房子、情感等等,都困扰着年轻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梁永安认为保守主义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自由主义则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精神追求、生活积累都不一样,自然他们的人生追求也不一样。到底怎么站位?比较保守的一派追求生活的确定性,这也很好,社会也需要,不能人人都去创业、人人都去唱摇滚是不是?但想更自由一些,探索人生的可能性,也非常好,关键是各得其所。

代表作品

《阅读、游历和爱情》

在本书里,梁永安从阅读、游历、爱情、工作、女性、自我、修养、孤独、人格等15个主题,切入当下青年群体的时代症候,与年轻人一起体会生活的无限可能和时代的多元价值,也让读者通过阅读、思考,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相信爱情,在不确定的世界学习做“确定的自己”,避免成为单向度的人。

文字摘录

1.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老像滑冰一样行在生活表面,他的情感一定要放大,要走出自我舒适区去寻找新的可能,建立起新尺度,尤其是我们当下的年轻人,要给这个世界创造、添加一些新东西。热爱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之后,你就会发现人生的使命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再添加,跟世界互相扩大。这是一个拼图时代,没有谁比谁高,自己认真生活,把体会到的人生分享给大家,也不要求天下都与自己正好相契合,这时候每个人才开始真正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就是在差异性里展现自己的创造性。

2.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活得像个粽子,随时都把自己捆得很精细,从来没有打开过,那就活得太没意义了。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生活最重要的不是当下,很多人都沉浸在当下,没有下一步长远的眼光。我们要善于清场归零,及时走入下一步,下一步应该是时代和社会的。

3.青年要认识自我,不能坐在房子里,坐井观天,往往需要在不完美的探索中认识自己,有痛苦,有欢乐,于痛苦中发现自己活着,于欢乐中发现自己还很平庸,在这个过程中,才逐渐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青春的激情。

4.“斜杠”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方式。如今的年轻人,既要维持生活,又要保持生命的探索性,“斜杠”使之成为可能。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布列松最初和摄影毫无关联,他在当兵时被连长大骂“懦弱”“将来注定一事无成”,直到退伍后一位有钱的亲戚送了他一架相机,他才开始拍下那些经典画面,成为杰出的摄影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移动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上,因为缺乏面向这个广阔世界的接触和尝试。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现在的世界太多元、太丰富,有的人一辈子在各种可能性之间奔跑,最后一事无成。

5.一个人在尝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真诚、百分之百的韧性,而不能浅尝辄止。因为在没有深入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无法得知自己和一件事情的联系。

运用示例

在同一片名为“青春”的土地上耕耘,付出更多汗与泪,来换取令人艳羡的丰收是“高质量青春”应有的姿态。从考场到职场,从追求令人心动的录取通知书到追求令人心动的offer,无数奋斗者背起内卷的“罪名”在竞争中一次次突围,只为登上高峰去豪饮属于强者的自由。他们都燃烧着对未来和理想的灼灼希冀,他们的青春堪称高质量。

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中,有科研型博士后学霸刘畅,初入临床,连遇挫折,在痛苦崩溃过后,焚膏继晷,以她的好强和韧性,赢得导师的赞赏和认可,完美诠释了高质量青春应有的态度和作为。奋斗、好强、坚韧,是在高质量青春的机体中涌动着的热血。她的突破,是梁永安教授这句话最好的呈现:一个人在尝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真诚、百分之百的韧性,而不能浅尝辄止。——陈奕霏

(布列松,法国摄影师。1908年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他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抓拍摄影大师,创建了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马格南图片社。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