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与社会现实纠缠

苏童,本名童忠贵,中国当代作家,北师大教授。196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代表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代表作有《妻妾成群》《黄雀记》等。2015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用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的话说,苏童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情、平静的生活。正因为苏童总是保持着一种静气,使得他的作品也变得平静,使他获取了一种飞跃现实、超越日常生活的跃动和鲜活的想象力,使他对人性、人心、人情能做更深的开掘,有更多的发现。

20世纪80年代末,二十出头的苏童以先锋姿态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和马原、余华、格非、洪峰,被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他们学习西方的现代主义写作,挑战传统的文学叙事,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艺术创新著称。自此,“先锋作家”的标签就一直伴随着苏童的写作。

苏童的作品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引人深思。同时,他的作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人物解读

角度一:文学少年与文学热情。

苏童回忆自己读高中的时候就是一名文学少年,当时苏州邮政总局期刊部,《收获》杂志只有4个配额,一出来就被抢光,根本买不到。苏童高中时期即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热情,这反映出一个文学少年对文学的痴迷和追求。这种热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文学素养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特定时期,文学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这种稀缺性可能激发读者对文学的更加珍视和渴求。

角度二:文学形式的演变。

苏童认为文学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或主题。这反映了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的特点。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其本质和魅力依旧存在。文学主题的变化也是文学发展的一部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这会导致文学主题的变化。但无论主题如何变化,文学都承载着人类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承。

角度三:文学与生活的联系。

苏童的回忆将文学与个人生活经历紧密结合,展示了文学如何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文学不仅仅是文字和故事,更是人们情感、思想和记忆的载体。

角度四:人为什么对悲剧或者对受伤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喜爱?

苏童认为,因为每个人潜意识当中都害怕受伤,每个人的伤口是有诗意的。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健康的皮肤,觉得不值得挖掘与书写,但是苏童认为一个伤口是值得书写的。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黄雀记》《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城北地带》等,中短篇小说集《伤心的舞蹈》《妇女乐园》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字摘录

1.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所谓我的字典,是一本写作者的字典,我需要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存在,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八百米的世界里。

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八百米的世界,对我们一家,曾经是一种宿命。唯一不同的是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与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八百米,不算很远,但也不近。——《八百米故乡》

2.男孩将一把沙子从左手灌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左手,最后沙子从他的指缝间无声地泻下来。他的眼睛漠然地盯着海面上的一个红色浮标,除了鼻孔里偶尔吸溜几声,男孩对于他初次见到的大海不置一词。

你怎么不说话?工程师端详着儿子的脸,他说,大海与你的想象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的,它并非像你们语文书上说的无边无际,知道吗,大海其实很像一只碗,一只巨大的碗,里面盛满了咸涩的液体。

男孩一动不动地坐着,他看见一只海鸥飞快地俯冲到海面上,又迅速地飞走了,他没有看清海鸥叼走的是小鱼还是小虾。

我以为你会喜欢海呢,看来你一点也不喜欢。工程师叹了一口气,懒懒地躺到沙滩上,你是在看海还是在发呆呢,他伸出一只手拉着儿子的耳朵说,你觉得大海像不像一只碗?

男孩移开了父亲的手,他把沙子扔回到沙滩上,扭过脸望着远处的灯塔,仍然没说话。

也有人把海洋比喻成荒原,只不过人不能在上面行走。你觉得海洋像一片荒原吗?工程师说。

初冬的海滨寂静而空旷,除了几个捞海带的渔民,长长的海滩上看不见一个游客的踪影。正午的阳光温暖而乏力,却又轻易地穿透了无云的天空,散落在海面上,某些海域看上去有一条金色的大蛇舞动着,熠熠生辉。男孩始终没看见海里的鱼虾,只看见那条金蛇虚幻地游动着。—— 《海滩上的一群羊》

3.文学不是科学攻坚,有一个明确的可以追求和验证的目标,文学需要创作者提出自我要求,用一句最俗的话叫“自我超越”,但要实现其实挺难的。有时候你自以为超越了,却听不到一点赞美的声音;而有时候你觉得不过写出一些陈词滥调,却得到一片喝彩。所以,文学世界很难让自己完全如意。

有时候我劝慰自己,不要去想是否如意的事情,就当自己是一个苦行僧,把苦当作常态,为文学受的那些煎熬和寂寞,都是必须经历的。如果能突破自我,那是实现了我的愿望;如果不能突破,那也无所谓,少写一点又有什么呢?我觉得,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呼唤我,只是我在呼唤我自己。——摘自某访谈

4.街上雨雾茫茫,远远地依稀可见一个穿绿色裙的女孩的背影,像一页纸一样被雨雾慢慢浸润,直至消失。—— 《城北地带》

5.今天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过去造成的,尽管每个人好像都很无奈,但你当年做过那些事,你就得还债。—— 《黄雀记》

6.虽然他的脚步有点拖沓,表情看起来也扭扭捏捏的,但他的目光给人以新生的感觉,他像夏日的天空一样,明朗,深远。—— 《黄雀记》

运用示例

胸中一点墨,笔下万里河。文学,这一座无尽的宝库,蕴藏着人类智慧的精华。我们与文学的相遇,往往是不经意的,刹那间的触动却能引领我们走向深远的思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无尽的选择。然而,苏童却坚定地说:“读书是我最大的积累,没有第二种选择。”这句话不仅仅是苏童个人的信念,更是对文学价值的深刻认识。读书,是我们与文学相遇的桥梁,是我们积累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读书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现实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超越现实的奇幻想象。通过阅读,我们能够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

读书能够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人物、情节、主题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激发自己的思维火花,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读书还能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细腻而真实,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通过阅读,我们能体验到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复杂情感,增强自己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