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A collection of 12 posts
作文素材

刘强东 “这样的企业家太少了”!

一:新闻事件 1月7日,刘强东在一封写给老家乡亲的拜年信中承诺:为自己在光明村读小学时所有在校老师每人准备了10万元的现金红包。 据悉,刘强东今年仍会给家乡人民发放现金和年货,除老年手机、电动车、助听器等助老暖心年货,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依旧能收到每人1万元的现金红包。据悉,刘强东1974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曾在来龙镇光明村上小学、在来龙镇上初中、在宿迁市上高中。在大学时代之前,刘强东的生活和成长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考上大学时,全村人凑了500元和76个鸡蛋送给他。二:刘强东回报家乡事迹概述: 资助村民上学: 在刘强东考上大学时,全村父老乡亲为他凑了500元和76个鸡蛋作为学费和生活费。这份恩情他一直铭记于心。 成名后,刘强东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多次捐款助力家乡建设一流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给村民盖楼房 早几年,村里都是破旧的泥瓦房。2018年,刘强东自费按1:1的面积给全村按次序逐步拆迁、更新。 发放春节红包: 自2015年起,刘强东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回到家乡宿迁,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现金红包,金额从最初的每人一万元
35 min read
作文素材

雷军: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小米创始人雷军向母校武大捐赠13亿现金 作文素材及运用 新闻聚焦+人物事迹+金句积累+语段写作 一 新闻聚焦 2023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迎来建校130周年。29日上午,作为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雷军表示,此次捐赠主要聚焦兰个方向: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 武汉大学官方账号发文称,这刷新了武大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 雷军回忆,30多年前,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被授予当时武大最高的奖学金,足足2000元,是一个企业赞助的。他表示,对一个普通县城家庭出身的学生而言,这真的是一笔巨款。直到今天,他还清晰记得当时既激动又自豪的心情。当时,雷军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天我领多少奖学金,将来要十倍、百倍、万倍还回来。”      1997年,毕业6年后,雷军开始了给母校的捐赠,那时他的工资只有4000元。他开始了还愿之旅,在计算机学院捐款设立了“雷军奖学金”(当时叫“腾飞奖学金”),到现在已经持续捐助了26年。
17 min read
作文素材

迟子建——行走在喧嚣之外

迟子建被称为当代文坛“全能选手”,是唯一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近百部单行本,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 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线条感人至深,尤其是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更是闻名遐迩。作家莫言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开始像一泓清水,后来则像宽阔的大河。” 人物解读 角度一:做有心之人,汲取生活素材。 迟子建出生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那里气候奇寒,冬天通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冷起来是“冒白烟”似的茫茫一片。但严寒并没有把她塑造成冷漠封闭的性格。小时候的迟子建活泼而淘气,流连于大自然中,她曾把自己全副武装,“捅了房梁上的马蜂窝”。这样“皮实”的性格和无法忘却的故乡风景,在她的笔下,自然流淌了出来。 迟子建从读书起就喜欢写作,故乡的森林、河流、清风和明月给她无尽的灵感。20岁时,她以家乡北极村为素材,一鼓作气写了《北极村童话》,并于1986年发表。
11 min read
作文素材

程永新——作家的“提衣人”

程永新,杂志《收获》现任主编。“在他漫长的编辑生涯里,每天面对着《收获》这块金黄色的文学殿堂的牌匾。他春耕,别人秋收。”用作家苏童的话来说,数十年潮起潮落的文学现场,程永新在前沿听浪观涛,经年累月地审视他人,同时也更加敏捷地发现自己。许多当代文学经典通过他得以与读者见面。《南方人物周刊》这样评价:他和一群最富革新力的小说家一道创造了历史。 人物解读 角度一:文学编辑是作家的“提衣人”。 时代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从被称为“文学黄金时代”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的今天,专业文学编辑的作用有没有发生变化?对此,程永新说:“编辑是文学家园的守望者,是作家的‘提衣人’。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要当他们的‘提衣人’,以便他们施展身手。一个优秀的文学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素养,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有洞察力的好眼睛,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编辑常常是作家的第一个阅读者,要有一点天赋和后天的鉴赏力,这种鉴赏力非常重要。马原说,程永新是他认识的人里“少数真正懂小说的人”。20世纪80年代,程永新从《
10 min read
作文素材

阿来——讲那么多道理,不如做有趣的人

阿来,出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以及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他的文学创作成果丰硕,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云中记》,中篇小说《蘑菇圈》,以及散文集《西高地行记》等。其中,《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而《蘑菇圈》斩获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尘埃落定》被选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充分体现了该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阿来的小说中散发出藏文化的气息,但是阿来并没有囿于藏民族情感的表达,而是展现出本民族视野之外的超脱性。他以世界性胸怀关注藏族聚居区的发展,传递着全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观。 人物解读 角度一:天赋与努力铸就文学之路。 阿来小时候没想到自己会当作家靠文字吃饭,他闯入文学境地是无意的。年轻时他是乡村中学教师,志趣在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身边有一帮同龄的年轻教师,学数学的、学化学的、学地理的、学英文的,独独没有学中文的,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写作。 一到星期六,朋友们每人出几毛钱到小县城小镇的饭馆里,喝着廉价的酒,吃点便宜的菜,朋友都会把习作小说
9 min read
作文素材

刘亮程——在大时代里做一个最慢的人

刘亮程,中国散文家、小说家。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1998年,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引领无数人在精神上摆脱市井喧嚣、回归自然,他也因而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2015年获“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2023年他的作品《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家韩少功曾毫不吝啬地表达对这位新疆作家的喜爱,“多年来我想写的一种文字,被他写出来了。” 人物解读 角度一:写作是一场语言的回乡。 1962年,刘亮程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那个村子,承载了刘亮程最初的童年记忆。他抓兔子、捞鱼虾、砍柴,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无处安放。“那时,我主要是向我放的牛学、向那些风中的尘土学、向那只爱藏蛋的母鸡学,我从它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再到后来,他也如许多其他作家一样,接触了马尔克斯等其他西方作家和作品。
10 min read
作文素材

苏童——与社会现实纠缠

苏童,本名童忠贵,中国当代作家,北师大教授。196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他的代表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代表作有《妻妾成群》《黄雀记》等。2015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用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的话说,苏童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情、平静的生活。正因为苏童总是保持着一种静气,使得他的作品也变得平静,使他获取了一种飞跃现实、超越日常生活的跃动和鲜活的想象力,使他对人性、人心、人情能做更深的开掘,有更多的发现。 20世纪80年代末,二十出头的苏童以先锋姿态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和马原、余华、格非、洪峰,被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他们学习西方的现代主义写作,挑战传统的文学叙事,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艺术创新著称。自此,“先锋作家”的标签就一直伴随着苏童的写作。 苏童的作品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引人深思。同时,他的作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人物解读 角度一:
9 min read
作文素材

梁永安——热爱真实的世界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文学博士,教授。曾任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日本冈山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比较文学、现代城市文化、青年文化和现代电影等。著有后现代文化研究专著《重建总体性》、历史小说《王莽》、传记文学《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文学评论《梁永安的爱情课》《经典小说新读》、文化评论《阅读、游历和爱情》《工作之苦》、翻译文学《大白鲸》等。主编“与西方思想大师对话”丛书。 梁永安的父亲是军队里的一名知识分子,梁永安的童年一直处于漂泊状态。最初成长在南京,后来西安组建了新的军事院校,便举家迁往西北,到了“文革”前夕,军队院校转由国防科工委管辖,脱下军装的父亲作为支援干部,又带着全家搬去云南。 梁永安的小学和中学是在“文革”中度过的。1973年高中毕业,一心想考大学的他面对的又是一条不可能的路,只能收拾起下乡的行囊,到高黎贡山下的芒合插队劳动。 寨子里的务农生活与他以往的日常产生了巨大落差。更重要的是,
10 min read
作文素材

杜素娟——理想可以成为精神弹簧

杜素娟,出生于1969年,山东籍学者,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开始在华东政法大学工作,主要从事文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杜素娟教授过专业必修课《外国文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校公共专业课《汉语与写作》以及通识选修课《外国文学史》等课程。她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多次获得满分评价。 人物解读 角度一:对青年人的关注和理解。 这几年一个备受关注的现实是,在尝试和解失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原有的亲缘关系。“断亲”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现实选择。杜素娟认为,其实没有年轻人愿意跟父母疏远,更别提断掉,所以他们内心才特别纠结和痛苦。但是年轻人普遍感到,在一些核心命题上和父母的认知差异实在太大。比如很多家长都想一手操办孩子的未来、代替孩子进行人生的各种选择,以为这就是爱。跟这种控制欲不匹配的是,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父母安排的道路不符合孩子的潜能和兴趣,一方面很容易让孩子缺乏内驱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做到中等甚至平庸的痛苦处境。 角度二:传统的家庭伦理文化需要重新整理。 有些人批评杜素娟只站在年轻人的角
11 min read
作文素材

梁晓声——文坛“平民代言人”

梁晓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被称为文坛“平民代言人”,相比于大时代书写,他更关注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贯穿其写作始终。他的作品饱含对平凡人物的关怀,秉持对社会正义的追求,真诚而有说服力;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观察家等多个维度,给人多方面的启发。 梁晓声始终将创作视角立足底层、立足普通小人物,将一个又一个平凡琐事、家家户户都能遇到的烟火生活日常,汇成众生百态,说透人生故事。 人物解读 角度一:关于“善”。 家风家教的传承是“好人文化”的传递。实际上其他国家无论是在漫画、影视、严肃文学乃至神话中,各种想象出来的英雄人物,都是牺牲自己保护别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梁晓声认为应该将“善”看成全人类古今中外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的东西。因此在作品《人世间》
9 min read
作文素材

阎真——当代年轻人“嘴替”

阎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理论著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学术论文、散文等。《沧浪之水》获《当代》文学年度奖、《小说选刊》优秀奖和毛泽东文学奖,《活着之上》获路遥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前后,阎真就酝酿着自己的职业作家之路。1980年,23岁的他从湖南株洲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那时正值80年代文艺思潮风起云涌时期,文学界流派纷呈,伤痕文学、现代派、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新风格接替上演,冲击着封闭多年的文坛。 阎真和刘震云等作家成长在同一个时代,刘震云是他的同专业师兄。高考前,阎真已经在当地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进入学校时他是抱着作家梦的。在他印象中,当时全校同学都沉浸在对文学的狂热爱好中,他在这种气氛中积极参与,做了“五四文学社”社长,主持文学活动,也写诗歌、小说。至今他手中还收藏着北大校友、
10 min read
作文素材

杨本芬——80岁成为作家

现居江西南昌的杨本芬,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运输公司退休。 原本退休后的时光,是流逝于一条看似很寻常的路径上的:去南京帮女儿带孩子,做家务。谁能想到,花甲之年的杨本芬因为在女儿家书房偶然读到《江上的母亲》,读得落泪,萌生要写母亲故事的冲动。 于是,60岁的杨本芬开始在女儿家的厨房写作: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书写她的母亲以及一家人的故事。 80岁,杨本芬出版处女作和代表作《秋园》。她写了母亲秋园坎坷的一生——凭一人之肩扛下生活所有重担,又始终保持善良的内核,温暖子女与亲友。此后,杨本芬陆续出版《浮木》《我本芬芳》等作品,2023年年底出版《豆子芝麻茶》。 人物解读 角度一:非凡的毅力和坚持。 2020年,杨本芬已经80岁,曾在采访中谈及:“《秋园》是在写完将近17年后才得到出版机会的,这17年里没人出版我的书,但我一直没停过笔,写写这个写写那个。”由此,杨本芬的写作生涯至少持续了近20年。 没有人承诺给她出书,更没有人承诺给她这些荣誉和这样的影响力。
10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