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当代年轻人“嘴替”

阎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理论著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学术论文、散文等。《沧浪之水》获《当代》文学年度奖、《小说选刊》优秀奖和毛泽东文学奖,《活着之上》获路遥文学奖。

20世纪80年代前后,阎真就酝酿着自己的职业作家之路。1980年,23岁的他从湖南株洲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那时正值80年代文艺思潮风起云涌时期,文学界流派纷呈,伤痕文学、现代派、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新风格接替上演,冲击着封闭多年的文坛。

阎真和刘震云等作家成长在同一个时代,刘震云是他的同专业师兄。高考前,阎真已经在当地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进入学校时他是抱着作家梦的。在他印象中,当时全校同学都沉浸在对文学的狂热爱好中,他在这种气氛中积极参与,做了“五四文学社”社长,主持文学活动,也写诗歌、小说。至今他手中还收藏着北大校友、诗人海子当年的诗稿。

但他却一直与当时风光一时的新兴文学思潮都保持着距离,没有成为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这种态度或许来自他根深蒂固的审美取向。他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影响颇深。

作为一名高校教授、作家,他看着一批批青年从校园走向社会。阎真书写着他们的成长故事,操心着他们的人生抉择,言语间对于做好年轻人嘴替这件事无不体现出他的殷殷之情。

人物解读

角度一:“贴地而行”的观察方式

阎真有个专门记录生活中的语汇的本子,谁讲了一句有文学意味的话,他就记下来。他希望自己的小说中人物对话要活脱、有灵性。这样的素材就会随时记在本子上,有时身边没带本子就把关键词记在手机上,回到家再记到本子上。基本他的每部小说动笔前都有这样长期积累的过程。记下来的东西他会反复看,写《如何是好》之前,记在本子上的这些素材有一千多条,反复看的过程中,思考到底要在作品中表达什么,主人公的命运走向是什么样的。写作过程中,阎真大多是一次就写完,这些情节和对话在他的心中不知道过了多少遍了。

对于他所写的那些标准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故事而言,这样的方法是奏效的。从1997年开始,阎真已经用类似的方法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他把这种观察世情的方式称作“贴地而行”。

角度二:年轻人要内心笃定,并付诸实践。

为什么这代年轻人会如此迷惘呢?阎真说:“比起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我们那代人面对着的是截然不同的竞争环境,尽管我们当时工资很低,生活条件也比较差,但就社会成长来说,我们那时候确实更为宽松。”他想告诉每一个受困于当下生活的年轻人,“尽管大家面临的挑战很严峻,但也不必那么悲观和绝望,只要内心笃定,并付诸实践,总有一日能找到适合的平台,探寻到让自己得以发展的空间。"

角度三:传统文化的意义。

阎真不认为传统道德观念都是虚伪的和不适用的,或者说过时的。传统文化对当代知识分子来说,仍然有思想资源的价值。当然传统又是复杂的、多样的,负面的因素也不少。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和曹雪芹等文化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血泪人生以至生命,证明了比自我生存更高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存在。

代表作品

《如何是好》

长篇小说《如何是好》通过女主人公许晶晶的视角,回忆了她在南方小镇的贫寒童年、省城的求学生涯,进而讲述了她进入社会后所遭遇的职场、感情、婚姻等方面的种种现实问题。整部作品很有可读性,以丰富的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对话、细腻的心理活动推进情节发展,真实、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也将主人公这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所面临的人生挑战展示在读者面前。值得一提的是,记录时代、描摹人物,虽是这部作品中应有之义,却并非全部,书中通过讲述女主人公的故事,传递出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勇敢、坚韧、积极。

文字摘录

1年轻的朋友:在这里,有你开拓前程的困苦无望,有你爱情选择的纠结彷徨……在你生命的某些时刻,你站在人生的某个路口,上下求索,却不知如何是好。你承担着对亲人的责任,连放弃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你在生活中曾流过泪,那也是小说主人公的泪,还有作者我的泪。你有那么多理由放弃对生活、对世界的善意,可最后还是把善意留在了内心。

2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像一叶孤舟,漂泊在茫茫人海。我曾无数次地问自己,如何是好?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每当夜幕降临,我独自站在窗前,望着那灯火阑珊的街道,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迷茫。我知道,我不能就这样沉沦下去,我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即使那光再微弱,我也要紧紧抓住。

3多少次,我有一万个理由放过自己,然后躺平,可我还是挣扎着站了起来……多少次,我碰得头破血流,我觉得自己有一万个理由痛恨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或者潜在的敌人。

4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奔跑。我也在这条路上奋力前行,尽管有时候会感到疲惫不堪,但我从未放弃过。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到达终点。而那些沿途的风景和经历,无论好坏,都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会珍惜每一次的跌倒和爬起,因为它们让我更加坚强和成熟。

代表作品

《沧浪之水》

这是阎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池大为的奋斗和成长历程。从不谙世事、充满理想的学子,到进入社会摸爬滚打,再到面对生活的重压和坚硬的游戏规则,池大为身上发生了许多改变。他不断探寻着关于事业、关于人生的答案。《沧浪之水》是现实的,也有着黑色幽默,作者以犀利的文笔和生动的故事,写出了个人在时代大变局中的命运抉择与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

文字摘录

1我悟到了人从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世界,他其实是不讲道理的。那种没有道理的道理,其实是最深刻的道理,植根于人性深处。由于深刻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演进而改变。

你刚从学校毕业,血性未凉,书生意气,反过来说是教条主义严重,守着几条原则以为那是真的。殊不知人间真实从来不从原则出发,利害才是真的,原则只是一种装饰,一种说法。这样都几千几万年了,不会因谁而改变。

2说是人人平等,那是安慰小人物的神话,一个温柔的骗局。一个人必须依据实力与他人对话,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3世人都有一些生活原则,可又都本能地把自己当做这些原则的例外,原则的手电筒都是用来照别人的。自我是人性的盲点,人太爱自己,本能地从自我的立场去体验一切,评判一切,本能地排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东西。人们对事情的态度总是由自己的情感和利益决定的,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赞成和反对,可那些缘故的依据又是什么?不论事情转了多少个弯,说到底那些缘故只能是自己。

4谁也不是生活在云里,突然掉到人间来的,开始的时候,谁没一点心理障碍?我们这些人,谁没有一点骄傲?可守着这点骄傲,舍不得委屈自己,那怎么办?要世界来迁就自己,那不可能。

5几千年过去了,无限的时间在今天像几页教科书一样被一只苍白的手轻轻翻过。我们只有到先贤的生命褶皱中去访微探幽,才可以感觉到些许的沉重,感觉到历史的雪山融化之时那似有似无的簌簌之声。不朽的灵魂在虚无之中盈盈飞动,留下一道道优美飘逸的弧线。他们是为了心灵纯粹而坚守的人,在苍凉广阔的历史瞬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运用示例

我曾无数次问自己,如何是好?这种迷茫并非来自生活的琐碎与平凡,而是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自我的认知模糊。我们渴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迈出第一步。

然而,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迷茫中放弃寻找方向。我知道,我不能就这样沉沦下去,我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即使那光再微弱,我也要紧紧抓住。这种光,或许来自内心的信念,或许来自外界的支持与鼓励,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到达终点。而那些沿途的风景和经历,无论好坏,都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