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芬——80岁成为作家
现居江西南昌的杨本芬,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运输公司退休。
原本退休后的时光,是流逝于一条看似很寻常的路径上的:去南京帮女儿带孩子,做家务。谁能想到,花甲之年的杨本芬因为在女儿家书房偶然读到《江上的母亲》,读得落泪,萌生要写母亲故事的冲动。
于是,60岁的杨本芬开始在女儿家的厨房写作: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书写她的母亲以及一家人的故事。
80岁,杨本芬出版处女作和代表作《秋园》。她写了母亲秋园坎坷的一生——凭一人之肩扛下生活所有重担,又始终保持善良的内核,温暖子女与亲友。此后,杨本芬陆续出版《浮木》《我本芬芳》等作品,2023年年底出版《豆子芝麻茶》。
人物解读
角度一:非凡的毅力和坚持。
2020年,杨本芬已经80岁,曾在采访中谈及:“《秋园》是在写完将近17年后才得到出版机会的,这17年里没人出版我的书,但我一直没停过笔,写写这个写写那个。”由此,杨本芬的写作生涯至少持续了近20年。
没有人承诺给她出书,更没有人承诺给她这些荣誉和这样的影响力。她只是独自面对稿纸,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赶路一样,很孤独又很坚韧地走在路上。她始终出于一种表达的渴望,记录的愿望,以及她自己的天分和能力,坚持在写着。当一个人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这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
角度二:技巧在真诚面前苍白无力。
杨本芬本身是一个很爱讲故事的人,写的又是自己或亲人,乡邻或同事,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她都熟悉。她感兴趣的是小人物怎么谋生,经历过什么事情,有怎样的情感经历,在生活的洪流中怎么做选择……
很意外的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打动了很多读者,《秋园》在豆瓣的评分至今还是9分。“当看到很多年轻人留言,说要去了解长辈们的故事时,我非常欣慰。我意识到,只要你如实呈现一个平凡的生命,便会焕发出感召他人的力量。”
角度三: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记得。
杨本芬写的多是劳碌一生的人物,无论秋园还是那些乡民都平凡如草芥。记得在网上开始连载时,有位读者留言,说普通人的历史没人有耐心看,只有名人、上层人物,他们的历史才有色彩,才能留存下来。这里面有对写作根深蒂固的误解:只有了不起的人和事才是值得写成文字,印成书的。但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记述。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微小。在生命这场漫长的冒险中,每个个体都会有值得一说的经历。
角度四:普通人身上不同代际关系的变与不变。
杨本芬说:“不同年代的确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对待儿女的态度上,妈妈对我的管教更严厉;我对孩子更温和,我的绝大多数时间在为生计挣扎;而女儿没吃过苦,无需为生存困扰,她考虑得最多的是自我实现;到她女儿秋秋,起点比她又要高了……我清晰地看到,一代比一代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有选择就是好的。每一代都托举了下一代,但每个下一代也都展示出了自身顽强的努力……”
代表作品
《浮木》
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家庭,杨本芬称这些故事“可以看做是《秋园》的后传”——小弟弟杨锐、大哥哥、之骅,《秋园》中“为结构紧凑”将这些人物大而化之,但是在《秋园》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这些断断续续写作于十七年中的短篇也被重新搜集与整理。
《浮木》中有一半的内容是写给“家”的,短篇故事可以从生活中最细碎的一个情节发端,杨本芬称写作时“会先把记忆中的人物、事情、画面统统都写下来,然后再进行删改”,即她的写作非常依赖自己的经历。
一位已经八十岁,且一生经历了种种离散的写作者当然会有许多故事,当大多数年轻的写作者们只能依靠只言片语的记载和长辈们语焉不详的讲述去“脑补”父辈的故事时,杨本芬却可以作为一个敏感多思的亲历者,近乎写生白描一般把荒蛮时代种种近乎残酷乃至诡谲的人生样态和盘托出。
《豆子芝麻茶》
杨本芬一如既往运用温柔悲悯的笔触,书写“小人物”的故事。她将目光投射到三位女性的婚姻上,讲述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选择与担当。此外,她追忆了与妈妈和哥哥一起经历的往事。那些如芝麻豆子般的小事,虽微小脆弱,转瞬即逝,却映照着人间最真实的生活。
从《秋园》的深沉,到《浮木》的流转,再到新书《豆子芝麻茶》的香醇,每一个篇章都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共同绘就了杨本芬完整而独特的人生。她以个人的视角,深情地审视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流转,细腻地记录下母亲的温情、家人的琐碎生活,以及那些如草芥般平凡却充满生命力的个体。
在她的笔下,书写成为一种自我疗愈与释放的过程,她倾吐着内心深处的悲凉与坚毅,让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与力量。这种力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共鸣中找到了坚定的力量。
杨本芬的文字,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且平等的,都值得被铭记与尊重。年龄、行业、身份,都无法掩盖一个人独特的价值与光芒。通过她的叙述,我们不仅看见了那些普通而真实的人和故事,更在其中看见了自己,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与力量。
文字摘录
1.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出于好奇心,我称过它们的重量——足足八公斤。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秋园》
2.又一天的晚霞降临了,趁妈妈睡着,我轻轻开门站到阳台上,西方天空的火烧云把天烧红好大一片,想着小时候妈妈很喜欢带着我和夕莹看彩虹,再也忍不住眼泪,任由它们哗哗地流下来。多日来,我强打精神,假作轻松。此刻想着躺在床上的妈妈生死未卜,心如刀绞。我尽情地哭啊哭,忘记了时间。月亮出来了,照耀着寂寥黯淡的屋脊,清凉的风把滚烫的泪也吹凉了。—— 《豆子芝麻茶》
3.世间没有什么因果报应。许多人只能默默走着善良而不幸的路,最终用淡淡的自嘲或彻底的沉默将人世间的万种无奈都藏进记忆。—— 《豆子芝麻茶》
4.人生之难,并非全是吃饭穿衣和日常开支,精神生活也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你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开你时,那刻骨铭心、椎心泣血的感受使人恍惚不知所措。—— 《浮木》
5.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海岸。—— 《秋园》
运用示例
1.秋园到八十九岁时,因为接孙子递过来的一瓣西瓜,摔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一日衰过一日。终告昏迷不治。这是秋园的一生。每个人的一生从这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无奈的。不能说是悲剧,但也绝不能算喜剧。追求精神上的清醒、明智性,肉体上的节制、自然和喜纳,关系上超越自私自利而秉持悲悯善意,过属于人的一生。我想,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负有的义务吧。
——阁楼上的安妮
2.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小说,主角就是我们自己。在平凡的生活里,包含着很多不平凡的角色。譬如我们的母亲,譬如我们身边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人,却静静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发着细碎却坚定的光芒,或照亮着自己,或影响着他人。
我身边的母亲,很多都过着平凡的生活,每天围着孩子打转,围着三尺火灶绕圈。她们也曾想过远走高飞,也曾想过不管不顾。但她们对孩子始终有着一颗柔软的心,一种坚定的信念。没有母亲的悉心照料、事无巨细、忍气吞声,就没有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平平安安、良好发展。
她们或许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很平凡的女性,她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不停地燃烧着自己,在背后默默照亮着孩子前行的路。
她们值得歌颂。
——佚名